舞龙、太极拳、花鼓戏……元旦当天,濮院镇举办了首届“乡村非遗节”启动仪式暨“一村一韵”非遗展示活动,细腻传神的表演,高亢嘹亮的唱腔,精彩纷呈的场面,不时赢得观众们阵阵的掌声。
细雨丝丝润万物,巧手技艺展民俗。现场,来自濮院14个行政村、两个居民社区的民间艺人纷纷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如新河村的藤编、永联村的扎扫帚、新星村的剪纸、星旗村的酿酒等等,无一不展示着“一村一韵”的魅力。在油车桥村的旗帜下,记者看到了正在编草鞋的老人柴品嘉。
一条板凳,一把稻草就是制作一双草鞋所需的基本要素。“工具虽然简单,但编织草鞋还是有不少讲究。”柴品嘉告诉记者,“做草鞋首先要选择干燥的稻草,沾过雨水的不行,再用榔头反复敲打直到稻草熟了、软了才能用,这样编出来的鞋子又紧实又牢固。”只见柴品嘉从身后抽出几根稻草,用两手相互搓捻将其拧成一股,再穿插到打底的四根草绳之间,如此反复,一天下来才能完成一双。“我17岁开始做草鞋,现在82岁了,平时也不太做草鞋了,但是会有一些老师来我这买草鞋拿到学校去教小孩子认识这些老手艺。”柴品嘉老人坦言,比起把自己编织的草鞋拿去做“教科书”,他更希望的是可以手把手地教孩子们编草鞋。
柴品嘉老人用最朴实的手法,最简单的工具编织着最初的匠心,活动现场,和柴品嘉老人一样的手艺人还有很多。今年67岁的胡银松是桐乡土生土长的核雕艺术家,10多岁时受爷爷影响,胡银松喜欢上核雕。经过几十年的坚持,胡银松的桃核雕刻已经成为嘉兴的市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还经常给喜爱这项技艺的年轻人传授经验,其中还包括自己的一双儿女和孙女。“孙女虽然还小,但也对核雕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看到她摆弄刻刀、桃核的样子仿佛就看到了我小的时候。”胡银松笑着说,“我很欣慰,还有后辈有热情去学习这些文化遗产,我们的传统文化还能一辈辈地手手相传下去。”
濮院从1128年建镇以来,已经走过880多年的历程,千年风雨的洗礼,时间赋予濮院的是源远流长的人文脉络,是大气包容的精神品格,是永不满足的前进步伐。去年10月,濮院成功入选了中国第一批特色小镇,未来的濮院将依托古镇、毛衫产业、运河水乡等组合优势,走出“市场+古镇”的发展新路,构建一核两翼两带的小镇发展格局。
“当前,濮院已全面启动古镇观光区的开发建设,古镇的建设与发展需要进一步挖掘濮院历史文化遗产。”濮院镇镇长徐华君告诉记者,希望濮院各村、社区进一步挖掘濮院文化传统,提炼文化符号,逐步打造具有濮院特色的文化品牌,成为濮院发展与繁荣的“原动力”。
据了解,借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之东风,今年1月,我市非遗项目中较为典型、有特色的项目将被制作成展板在濮院全镇各社区、行政村、企业、学校和人员集聚区进行展览,三跳、花鼓戏、越剧等非遗项目还将进行下乡巡回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