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讯静静流淌的富春江畔,一个绵延多年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9月23日,富阳公望美术馆开馆,并举行“公望富春”名画回故乡特展,30余件故宫珍藏进入公望美术馆首展。
与这些名家大作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展览所在地——公望美术馆。历时5年,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终于交出“富春山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三馆合一”)的开篇之作。
用建筑向大师致敬——
王澍操刀设计富春山馆
“富春山馆”的故事,要从5年前说起。2011年6月,经过海峡两岸不懈努力,《富春山居图》终于在台北故宫合璧展出。
众所周知,600多年前,元代著名山水画家黄公望创作了《富春山居图》;300多年前,《富春山居图》被焚为两段,分别称作“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几经周折,“无用师卷”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剩山图”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时,台下的富阳代表团一直在思索:“无用师卷”何时才能“回家看看”?可当时的情况是,富阳并没有可供举办大型艺术展览的场馆。
2012年初,富阳“三馆合一”项目启动,选址富春江畔、东吴公园旁,投资5亿多元,占地近70亩。如今,公望美术馆终于揭开面纱。
开馆仪式前,53岁的王澍登上了展馆顶部的平台。这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是“富春山馆”的主设计师。
这是一座“很王澍”的建筑——穿过竹制材料打造的长廊,以青、灰、白色为主基调的建筑映入眼帘。山坡形状的屋顶,与远处绵延的青山融为一体。墙面上,红色的老瓦拼成的图案,仿佛天边的云彩。更难能可贵的是,“富春山馆”建筑外立面的石块,全部是由富阳当地的工人手工打造而成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题西林壁》里的描绘,正是我对这个美术馆的灵感来源。”王澍说,“富春山馆按照中国传统的山水序列,在建筑本身的整体构筑中呈现了近山、次山、远山潆洄呼应的构筑法则和‘三远’视角,与咫尺之遥的富春山水互相辉映。”
事实上,在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之后,请王澍主持设计的邀约较多。富阳邀请方的一句话打动了他:“王老师,您就不想在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的地方,造一座美术馆向大师致敬?”
用建筑向大师致敬,王澍是带着这样的使命感来到富阳的。“富春山馆,一定要把‘居’融进‘山’里,把文脉体现出来。”也正因为此,建成后,走进“富春山馆”就像身处山间,边赏展边拾级而上,不知不觉,就到屋顶了。
名画走出深宫高墙——
“元四家”画作重返富春山水
9月23日,在开馆的第一天,富阳公望美术馆举行了“公望富春”名画回故乡特展。黄公望等“元四家”的画作重返富春山水。本次展览汇集以黄公望《富春大岭图》为代表、“元四家”在内的元明清三代名画30余件,来自以故宫博物院为首的多家珍藏,多幅作品是首次走出故宫与公众见面。
其中,黄公望的《富春大岭图》清代前曾为叶梦龙珍藏。清代末叶,画轴几经更易,最后为“收藏甲于东南”的近代著名收藏家庞莱臣所藏。1963年,庞莱臣的孙子庞增和将其祖父珍藏的137件宋元明清四代名家书画捐献给南京博物院,其中就包括这幅《富春大岭图》。央视《国宝档案》说,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是受到了《富春大岭图》的启发,由此可见《富春大岭图》在黄公望传世画作中的特殊地位。
王蒙与黄公望同为“元四家”之一,这次展出他的《风满山林》,其描绘山间幽静亭台的一幕场景,正是进入了返璞归真、天籁自鸣、与天同契的境界。这幅画在画面上绘大片的山石树木,并以墨色晕染,龙脉蜿蜒而下,增加了画面的视觉张力。整幅画面用纯净的墨色晕染而成,以浓墨勾勒细部,以淡墨分层晕染。总的来说,王蒙的这幅作品在写生中体悟到了绘画艺术的最高真谛,那就是观照自然与师法造化。
开馆日还举办了“山水宣言”展览,作品涵盖水墨、油画、影像、建筑、音乐、综合材料以及实验写作等领域,包括卓鹤君、王冬龄、王公懿、闵学林、徐龙森、焦小健、张谷旻、张捷、郑力、林海钟、曹晓阳、佟飚、丘挺、罗颖、王澍、陆文宇、杨福东、朱哲琴、姚大钧等艺术家的作品,呈现一份中国山水文化的当代宣言。
“富春山馆”的其余两馆——博物馆和档案馆,预计将于2017年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