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以G20杭州峰会为契机,杭州电力、电信、移动等部门启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升级改造。
这是一次期待已久的改造提升,也是一次未雨绸缪的及时补位,还是一次品质生活的全面改善。
西湖周边居民区
电力设施全更新
3月29日,天蒙蒙亮,杭州北山路葛岭公交站附近,晨练的大伯大妈们陆续走上了街头。而此时,一群身着工作服的电力工人,才刚刚下班。从前一天晚上9时开始,他们一直忙碌到现在。近10个小时,他们在西湖边更换了近2公里电缆。
从去年起,杭州电力设施启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升级改造。其中,“服役”已近30年、设备老化较严重的环西湖电力设施首当其冲。区域内,共改造和新建160多座开关站,升级了80多公里的电缆管路,更新电缆总长度超过了235公里。
3月18日下午5时30分,正值下班高峰,站在玉古路旁,看到青芝坞居民楼里的灯一盏接一盏亮起,40岁的电力工人黄宏亮松了一口气。这时候,他才有时间洗一洗手上的油污,擦一擦额头上的汗水。
当天一大早,他就出现在这里,更换青芝开关站。这个开关站,关系到周边近200户居民的用电安全。拆除老开关站、调整开关站基座、整理原有线路……转眼间一个上午过去了,蹲在路边匆匆扒了几口盒饭,黄宏亮又开工了——先给新的开关站做检测,再指挥吊车引导交通,将近2吨重的开关站固定在基座上,最后紧张调试,确保开关站能正常运行……不知不觉,就到华灯初上的时间了。
而这,只是黄宏亮再普通不过的一天。去年10月起,黄宏亮和他的同事们,一直忙着对西湖边的电力设施进行改造提升。更新电缆、更换开关站,用他的话来说,“次次都像打仗”。
“在景区,改造电力设施的压力特别大。一方面,景区里的一草一木都是宝,施工必须考虑周全,得慢慢来;另一方面,要尽量减少对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得加快速度。”在“好”与“快”这一对矛盾当中,黄宏亮和他的同事们,不停地寻找平衡点——比如,埋设电缆尽量采取夜间施工,天亮前将道路恢复;又比如,更换开关站尽量选在白天,赶在居民们下班回家前恢复供电……但也因为如此,电力工人们的作息,几乎是紊乱的——有时加了一晚上的班,第二天早上还得接着干。每个人,都在咬牙坚持。
“事实上,对于西湖边电力设施的改造,既是为了峰会,更是为了将来。”国网杭州供电公司配电运检室的陆华告诉记者,西湖周边的电力设施,多数是20年前建造的,已接近或者超过使用年限。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改造难度大,加上用电需求激增,西湖边的电力设施,就更显得脆弱。
经过升级改造,西湖周边的居民小区的电力设施,得到了彻底更新,用户年平均故障停电时间降至5分钟以内。
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副总经理黄武浩介绍,对杭州电力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后,杭州大量小区,由“单回路供电”升级为“双回路供电”,哪怕其中一个回路出现故障,另一个回路能立刻接力供电;建立先进智能运维系统,居民小区内的电力设备一旦出现故障,能够精确找到症结所在,大大减少停电面积和停电时间。“接下来,我们还将以G20杭州峰会为契机,进一步提升电力服务水平,推广预约上门等服务,做到服务零距离。”黄武浩表示。
萧山钱江世纪城
用电紧张得缓解
就在前不久,在浙商保险公司工作的夏丽接到通知:公司总部即将从武林广场搬往钱江世纪城。“就在钱江新城对面。听说,办公条件非常好。”
早在去年,杭州电力就在萧山钱塘江畔启动了1个220千伏变电站和2个110千伏变电站的建设——它们将大大填补整个区域内的供电短板。
出了庆春路过江隧道不久,就是国家电网220千伏世纪变电站的施工现场。尽管是周六,但这里依然人声鼎沸。项目总工程师张海东,一手拿笔,一手拿着登记本,熟练地穿梭在设备材料林立的工地上。指挥吊车、指导安装、检查设备……到处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自去年5月张海东和项目组的100余名电力工人进驻以来,这样的“双休日”,已经数不清过了多少个了。
220千伏世纪变电站计划于今年4月底前建成。为了尽早供电,它的工期从16个月压缩为11个月。从桩基进场施工,到配电装置楼结顶只用了5个月,创造了浙江电力建设史上的新纪录。
为什么对速度的要求那么高?随着杭州城市不断向外拓展,与钱江新城隔江相望的钱江世纪城区域,地位更加凸显。如何保障这个规划人口16万,未来高楼林立的中央商务区的发展,成了电力部门的当务之急。
“近几年,萧山经济快速发展,原有的电网结构已难以负荷。特别是钱江世纪城,过去只有1个110千伏变电站,根本无法支持区域的快速发展。如今,在钱江世纪城,一口气新建了1个220千伏变电站和2个110千伏变电站,区域内用电紧张状况将彻底得到缓解。”国网杭州供电公司的黄伟君告诉记者。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杭州对于用电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数据显示,近十年,杭州用电负荷需求增长了两倍,但电网容量的增长仅82.8%。除了在钱江世纪城等新兴城区建造变电站填补空白外,杭州还在主城区挖潜,扩建主变4台、增容6台,新增主变容量29.3万伏安,相当于在市中心新建了3座110千伏变电站。
全城覆盖光宽带
提前迈入“光城市”
“这速度,太快了。”杭州市民刘晓东感叹。拥有16年网龄的他,几乎是同龄人中最早“触网”的。“第一次在家上网,用制调解调器下载一首歌,速度只有3K/S;现在换了光宽带,下载电影的速度是3M/S,快了1000倍。在过去,这是不可想象的。”
最近一年,杭州的150万户家庭,完成了“铜”改“光”——即将原使用铜缆的ADSL宽带升级为光宽带。这几乎相当于全省一年的宽带用户新增量。今年上半年,杭州将实现全城光宽带覆盖,比原计划提前了半年。百兆到家庭、千兆到桌面、万兆到楼宇,杭州也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光城市”。
这两天,与电力工人同样忙碌的,还有通信工人。3月22日天蒙蒙亮,中国通信服务杭州公司的工人毛崇光就跳上了工程车,与其他5个工友一起,从杭州城北出发,穿过整个市区来到城南。他们这一天的任务,是安装2公里的通信光缆。“如果碰上车流高峰,任务可能无法完成,必须早点出发。”毛崇光告诉记者。
赶到目的地,工人们立刻进入了状态——打开线缆井盖,六个人分两个小组,工人手把手传递,通信光缆慢慢进入了预设位置。毛崇光告诉记者,由于通信光缆内部为玻璃结构,受不了挤压,不能弯折,也不能截断,只能徒手铺设,且须一次性铺设完毕。可以说,住宅、写字楼周边土地下的每一寸光缆,都凝结着通信工人的汗水。
“以G20杭州峰会为契机,杭州电信对全市范围内的宽带网络进行全面提升。”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副总经理祝海云介绍,尽管工作量大幅提升,但电信的工作人员数量并没有增加。“负责宽带安装的电信工人,一直保持在1000人左右。为150万新装用户服务,意味着每个人每年要新装1500户宽带,平均每天5户,这还不包括老用户的维保,可见工人有多辛苦!”
用手机下载电影
最少只需二分钟
无论在哪,杭州市民陈明都会时不时打开手机中测试网速的APP。他是做手机软件开发的。对于他来说,一款软件面市后,使用者所在区域的网速,将直接决定软件的运行效果。“我感觉,杭州最近的网速确实快了。一个月前,下载更新数据需要5分钟,如今只要1分钟。”
借G20东风,杭州大幅改善无线网络建设。截至目前,在市区内已优化整合数百个无线基站,并完成城市、农村等区域2G/3G/4G全部覆盖。
“为什么有时候觉得手机信号差?是因为附近缺基站。去年5月起,中国铁塔杭州市分公司便启动了对全市范围内的摸排,以清单的形式,确定了杭州通信的薄弱点。”中国铁塔杭州市分公司副总经理沃松国介绍,通过共享优化存量基站,补强重点区域通信基站信号,杭州的移动通信质量显著改善。
这些基站建在哪里?“比如,过去走高速公路、跨江桥,手机信号总会变弱。针对这一点,我们加强了对高速公路、桥梁的基站建设。每个基站的位置,都经过精心设计——比如即将通车的机场高速,每隔几个路灯杆,上面就挂着小型基站,既加强了信号,又不影响美观。”
“一个是前任,一个是现任。”中国铁塔公司杭州市分公司建维部经理吴红钢指着眼前的两座高塔。两座塔的高度,都为45米。不同的是,一座线网密布,是传统意义上的“大黑塔”;另一座则要苗条得多,远远看去像盏路灯。
事实上,这是两座无线通信基站。苗条的“路灯”刚刚建成,笨重的“大黑塔”即将完成自己的使命,要整体拆除。比起“前任”,“现任”不仅漂亮,且功能强大。“新基站取消了外置天线,将功能区域集中在顶部。顶部又分为数层,放置三大运营商——移动、电信和联通的发射单元。它所发射的信号,能够为方圆500米内的移动通信设备提供服务。”吴红钢说,基站间互相配合,可以彻底解决过去该区域内无线通信设施薄弱的问题。“老百姓再也不用担心手机没信号了。”
“自2015年4月以来,浙江省通信行业投入专业技术人员2000余人,工程施工人员9000余人,全方位提升杭州市的通信网络能力和质量。”浙江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徐建华表示,目前,杭州已完成城市、农村等区域2G/3G/4G全部覆盖。未来,全市将实现有线无线协同,城区家庭、场馆、楼宇有线网络完成光纤化建设或改造,接入速率达到100Mbps以上,室内无线平均下载速率基本达到50M/秒,室外无线平均下载速率基本达到40M/秒。
“这是个什么概念?用手机下载一部容量为5G的高清电影,理论上只需约2分钟。过去3G网络的最高下载速率,也需要近30分钟,现在速度提高了10多倍。”徐建华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