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桥工程处全体职员合影。浙江省档案馆提供
浙江在线11月1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严粒粒 通讯员 徐洁萌)喷气式大型客机C919、墨子号量子卫星……每一个大国重器的诞生史,都是国家民族的兴旺史。
80年前的11月17日,由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设计,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桥梁——钱塘江大桥上,驶过了第一辆汽车。
在滚滚钱塘江上,它历经925天紧张施工,耗资160万美元,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 89天之后却被茅以升亲令炸毁,最终于和平时代重新复建。这一座大桥建造、炸毁、重修史,恰是我国从被侵略,到奋勇抵抗,最终浴火重生的强国史。
在浙江省档案馆珍藏着的《茅以升与钱塘江桥工程档案》是由茅以升亲自捐赠的。此后,馆内又陆续收到了茅以升的女儿茅玉麟、曾参与钱塘江桥建设的李文骥工程师的女儿李希等捐赠的档案,同时还与钱塘江大桥纪念馆交流了部分档案。
这份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目录”的珍贵档案,客观而真实地记录了茅以升克服重重困难,建造钱塘江大桥的一段故事。
茅以升写给浙江省档案馆的亲笔信。浙江省档案馆提供
横渡钱塘,唯有“桥梁为一劳永逸之方法”
20世纪30年代,正在兴建中的浙赣铁路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
而在黑暗的旧中国,郑州黄河大桥是比利时人造的,济南黄河大桥是德国人造的,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是俄国人造的,蚌埠淮河大桥是英国人造的,沈阳的浑河大桥是日本人造的,云南河口人字桥是法国人造的……放眼全中国,俯卧在大江大河上的大桥没有一个,是国人建造。
何况钱塘江地处入海口,自古凶险。上游时有山洪暴发,下游常有海浪涌入,若遇台风过境,浊浪排空,势不可挡;再者,江底石层上有极细的流沙,深达40余米,打桩十分困难。有的外国工程师妄言:能在钱塘江上造大桥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
难道中国人真的不能自己造现代化的桥梁吗?茅以升不服:凭什么外国人能干的事,中国人干不成!1934年,当时任钱塘江大桥桥工处处长的他受命主持大桥修建。
《钱塘江桥筹备报告》内页。浙江省档案馆提供
在1934年11月11日编写的《钱塘江桥筹备报告中》,详细列明的建桥计划指出:“钱塘江横亘浙中,地处卫要……诸如杭江铁路之通车,七省公路之修筑,及沪杭甬路之亟待完成,无一处不与钱江有关……”
与此同时,有关渡江的轮渡、隧道、桥梁三种方式的利弊条条在目。如轮渡,“本为最节省之办法,但钱江水浅,沙滩变迁无常……轮舶所费不资,将来往返通航,更须维持费用,时间尤不经济……”
种种分析,条理清晰地做出“桥梁为一劳永逸之方法,钱江行旅极繁,而水上不通巨舶,最合建造桥梁”的结论。
钱塘江桥开工典礼。浙江省档案馆提供
粉碎“中国人无法在钱塘江上建桥”的妄言
1934年11月11日,钱塘江畔人声鼎沸,钱塘江大桥开工典礼如日举行。现场的每个人都怀抱着粉碎“中国人无法在钱塘江上建桥”说法的信念。
可建桥并非一帆风顺,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长长的木桩,牢牢打进厚达40多米的泥沙层。
茅以升首先设计了一艘打桩船,不幸遇杭州湾狂风巨浪,触礁沉没;他又赶制了第二艘打桩船,仍然定位不准,辛苦一天,只打成一根桩。照这样,要打到何时才能打完设计要求的1400根桩?
那些天,茅以升彻夜难眠,深感压力山大,连走路都在思考应对之策。某天他从小孩对着江畔沙堆撒尿得到启发,想出采用“射水法”打桩。
最终,他成功制造了江上测量仪器,解决了木桩定位问题,再用“射水法”,把钱塘江的水抽到高处,通过水龙带将江底泥沙层冲出一个洞,然后往洞里打桩。此法打桩,一昼夜可打桩30根!
浮运钢梁。浙江省档案馆提供
建设进度势如破竹。接下来,茅以升带领团队创造性地采用沉箱法,克服了水流湍急难以施工的困难;采用浮运法,利用江潮的涨落巧妙地在桥墩上架设了钢梁……
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正式建成。而此时,上海“八一三”事变已爆发。茅以升此后在《钱塘回忆——建桥、炸桥、修桥》中回忆道,造桥期间,“3架日本飞机飞来投弹……工地已经笼罩在战时气氛之中……”
战火中的钱塘江大桥,注定命运跌宕。
大桥被破坏情况设想。浙江省档案馆提供
深明大义的决定—— “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
在钱塘江桥工程的53张图纸中,附图中有一套非常特殊的图纸,与建桥无关,标题中都含“装药”两字。图上还表明了桥墩装药的位置,并写明了装药方法。
早在1937年公路桥面开通前,茅以升就设计好的炸桥方法,并预计了破坏后之情况,这个“药”就是炸药。
原来,炸桥是一项有准备的“预谋”。
1937年9月26日,第一列火车从大桥上通过,大批军火物资得以顺利输送;1937年11月17日,第一辆汽车从大桥上驶过,两岸数十万民众掌声雷动。
1937年9月刚建成的钱塘江桥。浙江省档案馆提供
然而,就在第一辆汽车通过的前一天,茅以升收到了南京政府绝密文件:“如果杭州不保,钱塘江大桥就等于是给日本人造的了!”与绝密文件一同前来的,还有炸药。
深明大义的茅以升沉重地点了点头:“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一语未竟,热泪夺眶而出。
通车后的钱塘江大桥从早到晚都被挤得水泄不通,成千上万的人渡江逃难。但是没有人知道大桥下面埋着炸药,人和车都是在炸药上行走。
1937年12月23日下午5点,眼看日寇的铁蹄即将过桥,茅以升亲手点燃了预埋在14号桥墩的炸药。
大桥被炸的实景。浙江省档案馆提供
当晚,随着一声巨响,这条1453米的卧江长龙被六处截断。历经了925天夜以继日的紧张施工,耗资160万美元的现代化大桥,仅仅存在了89天。
《钱塘江桥工程摄影(第三辑)》上的《刊言》,完成于1937年除夕,既写下了大桥建成后通行的人们“两脚跨过钱塘江”的喜悦,也记录下大桥因日寇侵略而被迫由“我方自动炸毁”的仇恨,发出“桥虽被炸,然抗战必胜,此桥必获重修”的铮铮誓言。
茅以升事后感慨地回忆:在大桥工程进行时,总工程师罗英曾出过一副上联“钱塘江桥,五行缺火”。因为前四个字的偏旁是金、土、水、木,唯独没有火。可是迟迟没有人对出下联。没想到,炸桥后,五行不缺火了,桥却断了。
茅以升《钱塘回忆——建桥、炸桥、修桥》手稿。浙江省档案馆提供
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茅以升终于接到复桥的命令。此后7年,经多次修复,钱塘江大桥于1953年再次通车,茅以升当初的泪誓终得实现。
残酷的炸桥决定,起因于日本侵略者发动的侵华战争,但也从另一面见证了中华民族在侵略者面前顽强不屈的精神。
真正打“大家”,始终把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
《钱塘江桥工程摄影(第三辑)》上的《刊言》。浙江省档案馆提供
茅以升曾说过:“过去我为人民修建了钱塘江大桥,现在我又把大桥的全部资料献给国家,这才能说真正完成了国家和人民交给我的历史任务。”他更是以亲历者的身份,撰写了一系列与钱塘江桥工程相关的科普著作,向大众普及桥梁知识,为工程人员提供建桥参考,为历史留下明晰的注解。
怀揣着从烽火苦难中走过的前人的寄望,今人的继承和发展,将是对心怀天下的他们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