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市天天说 正文

乡村敞开大门乡愁引来游客 台州农民“抢种”风景

2017-03-13 15:35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记者 陈伟华

  这是春暖花开的台州。

  住农家院、品农家菜、干农家活、看农家景……淡淡的闲适和浓浓的乡愁包围过来,让人犹如置身于一幅中国山水画中。

  自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将农家乐休闲旅游作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民创业增收的新载体新途径。政策导向、特色村打造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美丽环境”成果向“美丽经济”成果转化。

  如今的台州人,已经深刻认识到,眼前的绿水青山,是台州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最可期盼的未来!

  农事节庆活动,带活山区经济

  看桃花、品桃浆、观山景……如今,到台州西部农家乐休闲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市民已不再一窝蜂拥向热门景点,而是另辟蹊径,专门探寻散落乡间的乡村美景,并把这些自己新发现的景色用微信等方式推广出去。

  3月2日下午。黄岩区西部北洋镇毛坦村,占地面积500亩的蜜露桃观光园就坐落于这里。

  “沙沙、沙沙、沙沙……”只见桃园内栽种着成千上万株桃树,桃叶摇曳在春风里,不断发出响声。这几天,毛坦蜜露桃观光园里一片繁忙景象。一些桃农在耐心地修剪每棵桃树的枝条,那些徒长枝、直立枝和病枝等,在锋利的剪刀下,都被他们逐一剪掉。

  “到了春季,桃树开始发芽长叶开花,但它们从地里吸收的养料有限,所以我们要控制枝条和挂果的数量。如果每个枝条都让它结果,那挂果大大小小的,最后就会造成桃子的品质不好。一般情况下,一棵桃树控制结果最好在100个左右。”毛坦村村党支部书记张贤国说。

  顺着张贤国手指的方向,记者发现还有一些桃农正忙着对桃树进行施肥。

  “为了让桃林的景色更吸引人,村民还学着给桃树造型,让枝条舒展得恰到好处。等剪枝完成后,我们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做,就是给桃树‘进补’。现在我们把肥料放下去,到5月份时还要施一次肥。3月下旬第九届黄岩北洋桃花节就要开幕了,我们正在为此做准备。”张贤国说。

  2009年,在台州市农办、黄岩区农办倡导支持和北洋镇政府精心组织下,毛坦村村民自发办起首届桃花节。活动期间,共接待游客1.8万人次,直接为毛坦村村民带来旅游收入10万元。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八届。桃花节现已成为北洋镇的一张金名片,有效带动了当地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

  在长达半个月的活动期间,主办方精心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花海品茗、家畜观赏、捣年糕、捣麻糍、番薯庆糕制作和桃园听戏等农事体验活动。同时,他们还策划了赏毛坦村桃花、品长潭村农家美食、游长潭湖、观长潭水库建设纪念馆和红十三军攻克乌岩镇纪念碑、逛潮济古街等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让游客们在踏春赏花的同时,感受节日的喜庆。

  眼下,当地紧锣密鼓地做“功课”,准备迎接四方游客。本届桃花节将整合美食、民俗活动等北洋特色元素,弘扬“桃花文化”,发展桃花经济。为此,该镇启动了农家乐休闲旅游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行业主管、社会参与”的发展大格局。

  同时,为深入挖掘农家乐休闲旅游潜力,该镇党委政府抢抓发展机遇,整合旅游资源,串联镇内特色农业文化,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在黄岩区屿头乡上凤村,新建的枇杷交易市场大楼矗立。记者看到五间三层楼房,一字排开。整个市场占地面积329平方米,建筑面积905平方米。它将满足当地枇杷产业的发展规模,调动种植枇杷户种植生产的积极性。每年这儿都会举办枇杷节,吸引台州各地游客到这儿采摘和观光旅游。

  绿水青山,迎来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热潮

  3月3日,在仙居县淡竹乡下叶村村口,一辆荒废的三轮拖拉机上栽着花花草草,上面挂着一块块小木牌,木牌上刻着“东篱下”“南山边”“心归处”等字。一股浓郁的“田园风”扑面而来,让人感受到这儿的宁静与古朴。

  “以前村容村貌差,很多村民都出门打工,现在农家乐旅游热度高起来,村子也比以前干净了。游客一拨又一拨到来,很多年轻人都返乡创业,办起了‘民宿型’农家乐。现在我们有66家民宿,床位1200余个,可容纳2000多人同时就餐。与早年相比,变化真大啊!”下叶村村党支部书记应老糯说。

  淡竹乡生态环境优越,境内有神仙居景区和韦羌溪等,有着“江南九寨”的美誉。随着近年农家乐休闲旅游的不断升温,到淡竹旅游的外地游客与日俱增。当地出台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在外经商的乡贤回家投资。

  2015年,在江苏做建材生意的余文武带着1000多万元资金,返回家乡投资民宿,2016创办仙居淡竹记忆农家大院旅游有限公司。

  “这几年,仙居旅游的名气越来越大,加上‘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和‘农民改造’后,村庄变得更好看,这些都促使我回老家进行投资。”余文武说。

  与余文武一样,在上海做油漆生意的村民方起荣,2015年投资70多万元,在当地创办了农家旅社,生意红红火火。方起荣的哥哥方荣富也开办了一家农家乐,经营得非常不错。

  “每年从正月初一到初五,民宿的床位天天爆满,房价都涨到每晚1750元。加上游客吃饭等消费,一间客房5天就能赚到1万多元。”方荣富开心地说。

  目前,淡竹乡有22位乡贤回乡投资“民宿型”农家乐,总投资额超过1亿元。全乡“民宿型”农家乐总数从原来的57家增长到150多家。为保证有序发展,淡竹乡还专门成立了农家乐(民宿)行业发展协会。

  位于黄岩区屿头乡布袋坑,深藏在大山叠翠之中。3月4日,我们沿溪岸缓缓而行,只见白鹅嬉戏,溪鱼游弋;石墙斑驳,青苔在石阶上浅卧;不远的竹林里,鸡群悠然觅食。坐在老宅的屋檐下,吃着山里的农家菜,喝着农家酿制的糯米酒,欣赏着墙外那盛开的山花,真有身处世外桃源之感。

  “多年以前,这是个‘空心村’。很多年轻村民看不到希望,纷纷外出谋生。想不到在政府和区西部扶贫开发委等单位的帮助下,布袋坑脱胎换骨,成了西部旅游的一张金名片。特别是近年,随着布袋山名气越来越大,游客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村民也纷纷返乡,开办‘民宿型’农家乐,出售土特产,走上致富路。这成功经验,也给周边山区群众起了带动作用。”黄岩布袋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正明说。

  早春时分,来自全市各地的游客欢聚在布袋山上,体验磨豆腐、捣麻糍、蒸馒头、做年糕、烧米酒和品尝番薯庆糕的乐趣,过了一个有意义的假日。

  而村民戴华彩未曾想到,她家的白馒头,会在回到布袋坑村之后名声大振。尝过味道的游客口口相传,引得山下一些顾客专门上山来买她家馒头——这等盛况,是她与丈夫黄官元之前在城里开店时,无论如何不敢奢望的。馒头每斤6元,一袋卖20元,戴华彩家一年可赚30多万元。

  旅游开发也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布袋坑村集体经济原先单凭一座小水电站收入,年收入仅1万多元。到2016年,景区生意红火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增至40多万元。

  台州农家乐休闲旅游业风生水起

  游客在桃花节上观看精彩的文艺演出。

  政策链接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台州农家乐休闲旅游呈“异军突起,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农家乐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新业态,不仅促进了台州市传统农业的提档升级,而且在各地方兴未艾。

  据市农办统计,台州现有农家乐特色村(点)285个,其中“民宿型”农家乐特色村69个,农家乐经营户(点)1915家,床位超过1.58万张,餐位8.8万多个,年接待游客2756万人次,年营业收入15.76亿元,为农民创造了家门口创业和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挣钱”搭建了平台。

  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兴起,让更多农民看到,脚下的土地不仅能生产农产品,还能生产田园风光,生产农事文化和生产农家情趣。于是,他们改变了沿袭几千年“种一季收一熟”的传统农业方式,把田园打理得像花圃,把庄稼侍弄得像盆景,把村庄收拾得像画幕……一个个原本闭塞落后的乡村,对外面的世界敞开了大门。越来越多城里人走进农村,越来越多农村人的腰包鼓了起来。

  后岸村地处天台县街头镇,全村共有348户1203人,上世纪90年代初村民主要从事石矿开采工作。这些年,当地政府积极引导该村抓住“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关闭了所有石矿,加快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吸引各方游客。这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从2010年的不到10万元,增长到2016年的280万元,预计今年将突破35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6000余元,增长到2016的3.5万元。

  “后岸村”走的路,在我市显然不是个案。在台州乃至全省各地,如今农家乐休闲旅游方兴未艾。村民卖风景,也卖特产,传统农业与旅游联姻,从而让乡村也成了创富的发动机。

  市农办副调研员张光根说:“农民从原来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直接转化成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这推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就业创业、农业功能拓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从长远来说,还有利于加快实现从种植农业向休闲观光农业转化、从旅游观光向休闲养生转型。”

  为此近年来,台州市还加强以节促游,进一步谋划和举办好各类农事节庆活动,推广“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参与”的市场化办节模式,打造出一批主题内涵多元、节庆常态举办和产业延伸互动的特色品牌节庆,较好地带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影响力。

  自2008年开始,全市各地纷纷举办“一月一节”“一镇一节”。它既是农业功能拓展的需要,又是农家乐兴旺发展的需要,更是农民持续增收的需要。如黄岩区举行“桃花节”“摘桃节”,以此推动特色农业旅游发展,实现一二三产相融互动。而仙居的油菜花节,在演绎一个花与稻草人相伴的美丽故事。金黄色的油菜花,它不仅带动了仙居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更是把仙居引向了高端农业和品牌农业这条新路。还有天台县举办的“杜鹃花节”、临海市的“红枫节”和温岭市的“蜜梨节”等,也令人流连忘返。

  眼下,初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甜头的农村能人,正用一朵朵小花,组合和幻化出了一片“花花世界”。依托丰富的山水风光资源和扎实的特色农业基础。他们不仅种下了油菜花和玫瑰花,还成片种植桃花、梨花和向日葵等,形成系列“花海”观光带。

  “田园变公园、园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对于乡村旅游,我一直都觉得新鲜。它们最能唤醒我们的童年记忆,所谓的快乐,就是赤脚走在田野里,在花海里追着蜻蜓跑。”家住黄岩迎春小区的居民李志明说。

  同时,随着经营效益的凸显,我市支持参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的主体也越来越多。许多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能人回乡创办农家乐,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开始把农家乐作为自己创业的新平台。同时也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发展农家乐,中高端精品“民宿型”农家乐不断增多,如温岭海山生活、栖衡石舍、日出三舍和紫螺湾。天台县后岸村兴办“民宿型”农家乐,现已成为台州乃至全省的样板村。农户陈逢一对自己的“隐泉”农家乐进行升级,房价从80-100元/天,提高至338-580元/天。还有天台县寒山茅舍、仙居县下叶村清沐客栈、玉环县山里村花涧堂和玉环县石峰山村曼里等,这些中高端“民宿型”农家乐都各具特色,它们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我认为农家乐休闲旅游最吸引人的一点,就是乡村那种特有的‘土气’。千城一面的城市,渐行渐远的村庄,使许多人感到乡情难觅,乡愁难寻。城里游客去乡村旅游,就是希望能重新看到田园景象,找回过去的那种‘土气’。”浙江华夏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春芳说。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编辑:王铮铮

相关阅读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