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弄,地处吴山脚下,是一条闹中取静的小巷子。最近,住在这里的18户居民迎来了一个好消息——花生弄3-5号、7-13号危旧房改造项目正式开工,今年年内他们就可以回迁“新居”了。
按照《武林坊巷志》的记载,“花生弄,北起四牌楼,南塞,民国始名。”花生弄的这批老房子,大部分都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砖木结构的房子,历经风吹雨打早已破败不堪,而且家家户户都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生活十分不便。
其实,早在2011年,这里就曾被列入上城区危旧房改造计划,但居民意见不一致。一直“谈不拢”的结果是,一晃四五年过去了,项目迟迟无法启动。
为什么这次进展这么顺利?原来,紫阳街道的居民自治机制——“治危民间议事堂”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所谓“治危民间议事堂”,是由紫阳街道和十五奎巷社区牵头,以“居民自治”模式搭建的一个平台。
在这个议事堂,居民代表可以“坐堂听议”,参与危改项目推进,一起商量怎么破解难题;社区和危改部门则可以更多了解居民诉求,从而及时调整工作思路。
“我们约定每周一议事,社区、危改部门、居民代表坐下来,一起商量难题如何破解。”十五奎巷社区主任任亮介绍说。
程巧丽,自打结婚搬进来,在这儿已经住了38年了。她是花生弄的居民小组长,也是大家公认能说“公道话”的热心人。她和几位在老墙门里蛮有威望的老邻居,被推选为议事堂的居民代表。“说到底,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情,需要一起坐下来商量怎么办。”
要想启动危旧房改造项目,必须征得全体18户居民的同意,倘若有一户不同意,危改项目就开展不下去。去年第一次“坐堂听议”,赞同和反对的声音大概三七开。
“大概有三分之一,因为平时上班工作忙,对这个事情不是很关心。还有三分之一,因为有顾虑,所以坚决反对。”任亮分析。
大家到底有什么顾虑?有的人怕挡到自家的过道,有的人担心房屋面积吃亏,有的人希望阁楼能够适当加高……社工和议事堂的几位热心居民骨干一起上门收集意见、建议,再反映给危改部门和设计单位,尽量协调满足居民们的合理诉求。
任亮说,一开始,不同意改造的居民连门都不让社工进,但邻居上门就不一样了,“老张,来吃西瓜,一起聊聊。”“哎,老李,现在有机会改善,按照这个方案,咱们两家都受益啊。”
“我们这里住的都是老底子的杭州人,几代人的邻里情分了,谈谈天的功夫,很多矛盾就都化解了。”程阿姨说。
到了去年12月底,大部分住户都达成了一致意见,连最后一户“想不通”的人家也表态了:“那就改吧,我不反对。”于是,皆大欢喜,搁置五年的项目终于可以启动了!
王文波,在紫阳街道负责危旧房改造已经5年多了。“以前我也奇怪,改造危旧房明明是蛮好的事情,为什么总是推进不下去?”他说,现在大家转变了工作思路,“先听取老百姓意见,以居民自治的方式,请居民共同参与危改项目。”
正因如此,今年紫阳街道的不少待改造项目,居民都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达成一致意见,顺利启动改造。
根据规划,花生弄改造好的新房,每家每户都会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阁楼上,打开窗子就是城隍山,“楼上楼下,用现在时髦的说法,就是loft哦!”今年春节前夕,老邻居们陆陆续续地开始搬离,期待着重新聚首的日子。
据了解,过去两年时间上城区共完成428处危房修缮,涉及10.36万平方米,占危房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总任务的83.27%。今年,上城区还将实施44处C、D级危房的治理工作,涉及面积7.1万平方米,目前已开工7处,计划今年6月全部完成。
大家的事就该商量着办
王俊勇
危旧房整治是件大好事,为什么有时推进却不顺利?因为在之前的类似工作中,有些群众可能对自己生活将要经历的变化所知甚少,担忧之下,难免产生对立情绪。本来是让群众得实惠的好事,就这样由于群众的不理解而颇多阻碍。
紫阳街道的“治危民间议事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样板。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要积极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的作用,让群众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好事要办好,也要讲方法,大家的事情,就该大家商量着办。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王紫微 通讯员 叶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