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市天天说 正文

七夕的由来你知道吗?过传统节日不妨多点中国式

2016-08-08 17:14  来源:宁波日报 王佳 李维昶 谭超华

  洪茜茜制图

 

  清末过年时吹糖人摊位

  #!time!#即将到来的8月9日,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方志中载,这一日有穿针乞巧等民俗活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在这一日,人们赏明月、吃月饼,即便远在天涯海角,也不忘遥祝“千里共婵娟”。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众多如七夕、中秋一样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重阳……这些传统节日珍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折射出千百年来积淀凝聚的民族认同。

  在宁波的旧影旧志中,也记述了不少刻入宁波人血脉的节庆习俗,承载着世代“乡愁”。

  在今天,传统节日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一环,起着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传递着团圆、忠孝、和谐、仁爱、诚信、爱国等精神理念。

  然而,随着社会转型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源于农耕文明的传统节日对人们的吸引力有所减弱。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通过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人们“爱过”“会过”传统节日,并过出“门道”和“内涵”,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大课题。

  (一)

  “七夕,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在现代商业的浓郁氛围中,被赋予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意象。那么,七夕节俗真的是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才产生的吗?”

  民俗学课堂上,宁波工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老师严红彦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学生们先是面面相觑,继而睁大眼睛,饶有兴致地看着老师。

  “其实,七夕节俗的确立要早于牛郎织女传说的流行,七夕拜星与原始信仰中对日月星辰的祭祀崇拜以及七月朔日的季节确立有关。”严红彦娓娓道来,最早记载七月初七民俗节日的传世文献当属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七月)七日,遂作麹。是日也,可合蓝丸及蜀漆丸;曝经书及衣裳,习俗然也。作干糗,采葸耳。”七夕节俗和牛郎织女神话真正结合起来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七夕当日,盛行有祭拜双星、穿针乞巧、喜蛛卜巧等民俗活动,而作为最早的七夕节俗之一‘曝书晒衣’,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就记载了两篇关于七夕晒衣的有趣故事。”严红彦继续说,《世说新语·排调篇》:“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七夕之日人人曝书晒衣,东晋名士郝隆则日中仰卧,戏称自己满肚子经书也要晒晒。《世说新语·任诞篇》:“阮仲容(阮咸)、步兵(阮籍)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阮氏家族虽同姓同宗却贫富不均,七月七日道北富有的诸阮纷纷晾出绮罗锦缎显摆斗富,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则将自己家常穿的一条大裤衩用竹竿高高挑起,迎风招展,别人看了奇怪,他却道:“节俗如此,我也未能免俗,挂一条裤衩意思一下。”魏晋名士自有一番风流,郝隆、阮咸等表面从俗应景,骨子里却是傲然不群,七夕节俗也成了一种行为艺术。

  “哇……”学生听完,不时咂摸,意犹未尽。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承载了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严红彦告诉记者,在特定的节日里进行特定的活动,表达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人们借之寄托情感需求,关照精神世界。

  如春节作为一年开端,象征着天地混沌初开、宇宙起源,这是传统节日蕴含的宇宙意识;中秋、重阳人称“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传统节日蕴含的家庭温情;元宵赏灯猜谜,重阳登高赋诗,这是传统节日蕴涵的娱乐功能。“因此,传统节日是一个综合性文化载体,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浓缩。”

  (二)

  “传统节日在形成阶段所遵循的是自然节律,但是在发展与演变之中,其文化意义便逐渐占据了主导,这种文化意义通过节日民俗得以展示。”宁波市地方志办公室副处长高曙明告诉记者。

  据市地方志办公室研究人员介绍,体现一地民风民情的主要特征的节庆,旧志中一般作为“风俗”卷一部分加以记述。

  早期旧志对节庆内容多未以专篇入载,或随“社稷”“艺文”等卷零星提及。嘉靖《宁波府志》卷四“分野形胜风俗”附“岁时节物”,指出“五县(即鄞、慈溪、奉化、定海、象山5个县)皆同”,列出元日、立春、正月上旬之夜、立夏、四月八日、端午、中元等10多个节日,元日要“洒埽室堂及庭”,七夕“妇女陈瓜果乞巧”,“七月半”即中元节“各家以牲礼羹饭祀其先”。雍正《宁波府志》卷六“风俗”附“岁时节物”,也指出“六县(即鄞、慈溪、奉化、镇海、象山、定海6个县)略同”,内容大多沿袭前志。

  民国《鄞县通志》“文献志”己编“礼俗”中“岁时”提到全年每月的重要民俗节日,有元旦、正月十三日(上灯)、立春、二月十二日、清明、三月十九日、四月十日、端午、七月晦夕等20余个,并具体描述了过节的习俗,如端午“削菖蒲为剑、折艾为旗插门户”,除夕部分载“换桃符、写春帖、易门神”之外,“长者贻小儿以银钱谓之压岁钱”、“以糕果朱提相投赠谓之压岁盘”,甚至有“芋艿作酱,并鱼一肉一置于米缸谓之满米缸”。

  志书较多关注了节令食品,如嘉靖志载重阳“各家制牡丹糕、方粽,亲戚转相馈遗”,雍正志载元宵十四夜“各家以秫粉作圆子如豆大谓之灯圆”,民国志载立夏“以赤小豆和米煮立夏饭”、十二月中自朔至晦“各家择日制年糕”等。志书对节庆记载也作了比较,如嘉靖志、雍正志等载八月各乡“以龙舟竞渡”与“与各处端午竞渡不同”;两志还对“岁除前数日”的馈岁、送岁、分岁、守岁定义的差别作了解释。

  “节日民俗的功能,既能够使其社会成员产生相应的文化认同、分享文化认知,也能够使相互之间分享情感。”高曙明说,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亦在于此,尤其不可小看了其中的一些“繁文缛节”。

  “许多情感恰恰需要仪式感去唤醒。”如今众多传统节日让人意兴阑珊,某种程度上在于少了这种参与感,大抵只剩下“吃”之一途:过年是年夜饭,正月十五吃元宵、五月初五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诸如此类。而在从前,就连节日食品制作本身也是一种参与。“如果鲜有亲身参与和体悟的机会,在生活水准早已‘天天都像过年’的时代,传统节日到来之时可不就是索然无味?”

  (三)

  “在进入专业的民俗学学习、教学之前,日常生活中也鲜有参加过七夕一类的传统节庆活动。”严红彦坦陈。

  “我们喜欢过万圣节、圣诞节、情人节这些西方的节。中国传统的节当然也过,但那时候都是放假,气氛就比较沉闷老套。”在不少青年人眼里,中秋端午清明更吸引人的地方是“小长假”而不是节日本身。

  在民俗专家看来,年轻人热衷过“洋节”的背后,一方面,是因为传统节日源于农耕文明,与急速发展、剧烈变革的现代社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有时会有疏离感;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全社会一定程度上对中华文化遗产关注和尊重的欠缺。在情感上逐渐疏远传统节日,这是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的一种遗憾。

  市地方志办公室研究人员表示,国家把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已大大提升了社会关注度,但这还不够。要传承文化,要让大家“爱过”“会过”传统节日,需要社会和众人的努力,特别是通过深入发掘整理地方文献中对于传统节日的丰富记载,调查研究蕴藏在民间的大量优良习俗,加快与时代元素相结合,提炼和阐发传统节日的现实意义和独特功能,并不断创新形式。“要让节日的历史记载成为新的体验和记忆,实现再造和复兴。”

  今年我市第四届公益项目设计大赛中,已涌现出关注传统节日的项目。海曙牡丹社区申报了“一节一聚”传统佳节老少同乐项目,通过社区老人回忆传统、讲述传统,并结合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逐渐在社区内兴起过传统节日的热潮,在坚守与传承中,营造温情与敬意。在项目计划中,活动形式非常多样,七夕组织社区女性举行乞巧活动,元宵组织社区青少年做灯笼、猜灯谜,清明组织居民到名人故居进行祭扫追思,项目结束前,还将进行知晓率问卷调查,了解活动效果。

  宁波工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年暑期正在进行前童民间故事、象山民俗生态等专项调研,之前已举办过春节民俗影像展,学生们用镜头语言描述了家乡的节日民俗。

  在学校的诸多课程中,语文由于与文化、人文有着“先天”的密切关系而成为了传承文化的主要“阵地”。甬上一些有心的语文老师已开始抓住机会,“借用”课本中的诸如“清明时节雨纷纷”等篇章渗透传统节日的一些知识,燃点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

  延伸阅读

  传统节日的形成与文化内涵

  传统节日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民族集体创造的文化产品。民俗节日的形成有两项重要元素,一是相对固定的节期的选择,二是节期中特定的、模式化的民俗活动的传承。

  节期最初的选择与确立,是以天文历法为基础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需要准确掌握农事季节。上古时期,人们依靠对天象(日月星辰)、气候、物候(动植物以及非生物随季节而周期性的变化)的观察来指导农时、安排生活,逐渐形成了对时间的量度观念。

  日出日落,是为一天;月圆月缺,是为一月;寒来暑往,是为一年。进而岁首、年末、朔望晦、重日等特殊的日期节点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十二月晦日,年尽岁除,是为除夕;有望日,才有七月十五、八月十五、十月十五等节期;月份、日期相同的重日,由于数字的特殊也被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含义,重日也成为重要的节期,例如正月正的元旦、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的端午节、六月六、七月七的七夕节、九月九的重阳节等。传统农业社会有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的生产节律,也就有了春祈、夏伏、秋报、冬腊的民间节日规律,节期的选择是与农业社会生产、生活规律相适应的。

  岁时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节俗活动也与此相关。简单来说,先秦时期节日尚少,时间也不太固定,原始信仰色彩浓厚,多为敬天、祭祖、占卜、禁忌等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宗教因素的渗透、多民族融合等因素,节俗活动的内容也不断发展变化,愈发丰富多彩。到汉代,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如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都已基本定型。唐宋时期,民俗节日活动中禁忌迷信的神秘气氛逐渐演变为礼仪性、娱乐性的活动。爆竹不再是驱鬼的手段,而是欢乐庆祝的工具;元宵节祭神的灯火变成供游人赏玩的花灯,民俗节日成为真正的良辰佳节。明清时期节日活动发展平稳。近现代以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民间节日也有了全新的面貌。

  本版图片由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编辑:王铮铮

相关阅读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