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市天天说 正文

机器人当起法庭书记员 听力很棒但一听温州话就崩溃

2016-06-14 12:15  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记者 詹程开 通讯员 孟焕良 徐安

  #!time!#最近,有一个“机器人”出现在了杭州西湖区法院的法庭里,它的听力特别好,你说的每一句话,哪怕一个语气词,被它听到了,几乎都可以准确无误变成文字,显示出来。

  昨天,钱报记者专门去考了考这个“机器人”,普通话对它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不过,当“宇宙第一难”的温州话响起,机器人就崩溃了,显示出一段天马行空的文字。

  温州话一出来

  机器人立马崩溃了

  这个“机器人”没有呆萌的外形,它其实是一个运用软件,名字叫作“浙江高院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内置在电脑里,通过连接的话筒,可以把你说的话瞬间变成文字。在西湖法院的一个网上法庭里,一共安装了4台这样的语音识别设备,审判长、原被告的座位前都有一台电脑和一个话筒。

  “开始了吗?我现在可以说话了吗?”钱报记者询问工作人员的话,立即被机器准确无误转化成了文字,显示在电脑屏幕前。连“嗯,啊,哦……”这样的语气词,也逃不过这个家伙灵敏的耳朵。

  好吧,难度再加码。记者念了很多段风格迥异的文字,不断加快语速,放慢语速,变调发音,折腾大半天,一段500字的文字,这家伙只错了3个字。古典诗词也难不倒它,一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除了标点和断句略微有些问题其他都OK。

  记者使出杀手锏,请工作人员用“宇宙第一难”的温州话念了一段文字,终于,“机器人”崩溃了,显示出一段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文字。

  技术人员说,语音识别系统主要还是以识别普通话为主,碰到方言、外语就抓瞎了。不过,接下来,像杭州话、广东话这些应用场景比较广泛的方言,也会慢慢加入到“机器人”大脑里。

  识别度很傲娇

  以后可以脱离人工监控

  在试验中,记者发现,在一连串数字面前,机器人只会一五一十按照中文方式将它们显示出来。还有关键的人名识别上,机器人也常常犯懵。工作人员解释,因为人名都是随机组成的文字,没有固定的词库可以参考,所以在庭审中,如果涉及到人名,都会提前进行录入,这样就可以准确显示了。

  西湖区法院副院长陈辽敏告诉记者,在庭审中,虽然有语音识别系统在自动进行记录,书记员还要在一旁“监控”着,一旦出现瑕疵,会及时进行人工完善和调整,不过随着识别率的不断提升,机器人就可以完全脱离人工监控了。

  西湖区法院法官林阳说:“之前庭审笔录经过书记员的理解、归纳,或多或少会存在偏差,而现在能够原原本本记录当事人的发言。作为法官,能更好把握当事人的情绪及意向。”

  机器人已经在西湖区法院两次亮相,识别准确率分别达到96.2%和97.7%,成绩还是相当傲娇的。

  这套智能语音识别系统,是浙江高院从今年5月开始率先推出的,在全国都非常领先。目前,系统在西湖区法院和上城区法院进行试点,未来会逐步推广。“除庭审记录外,我们将在12368司法服务热线、调解、合议、审委会等更多领域试用语音识别记录。”浙江高院审判管理处处长姚海涛说。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编辑:王铮铮

相关阅读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