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市天天说 正文

元宵节舞龙灯祈福 龙湾“百米巨龙”曾申报吉尼斯

2016-02-21 16:55  来源:温州都市报 
资料照片:洞头荷花龙灯

  “#!time!#正月灯、二月鹞,三月麦秆做吹箫……”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舞龙灯祈福,是温州的风俗习惯,也是许多温州人的春节记忆。昨天是正月十三,龙湾区状元街道横街社区徐家桥村举行了“龙灯巡游”民俗活动,在锣鼓声中,一条金身红鳞、高昂头颅的100多米巨型龙灯,在近400名男女老少的护送下穿村走巷,市民争相观看,连称壮观。

  掌管事务,“头家”热衷舞龙三十年

  百米巨龙,曾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昨天凌晨4时多,舞龙队伍就出发了,直到今天凌晨1时左右才结束。59岁的应钏生是本次“龙灯巡游”活动的“头家”之一,掌管大小事务,从20多岁起就接触龙灯相关活动。身高1.75米的他还负责“舞”龙头。“记得小时候,每到正月,街面上就有来自龙湾各乡镇各村组织的龙灯队,金黄的龙身,活灵活现的龙头,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舞龙招式,多少年过去,还历历在目。那时的我,听到鞭炮和锣鼓声,早就和玩伴跑去看龙灯了,直到龙灯队伍离开很远后,才在家人的召唤下恋恋不舍回家,甚至还一步三回头。”

  小时候的应钏生渴望穿上舞龙人的这身行头,于是很想赶紧长大。“穿上这身行头后,可以满足自己的愿望,舞出最美时光。”28岁那年,他第一次参加舞龙灯队伍,后来的每个正月,只要有举行活动,他都会迫不及待穿上行头,舞呀跳呀——“我们舞着龙灯,走过宽宽长长的巷道,灯火通明,周围尽是围观群众的叫好声和掌声。”

  “如今的我将步入老年,更希望能坚持开展传统民俗活动。”应钏生说,他的父亲就是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将舞龙灯等活动传承到他这一代。

  家住市区上陡门的郑强国今年62岁,他说2013年正月初三在龙湾举行的“龙灯巡游”最令他难忘。当时,龙湾区海滨街道中断了68年的“龙灯巡游”活动重新举行,舞龙队伍在永强片区的大街上蜿蜒数里。活动历时3天,巡游范围覆盖永强全境,由包括彩旗队、锣鼓队、彩灯组、民乐团等大大小小41支队伍组成,参加首日巡游的人数达3500人之多。其中,最吸引人的是100余米的巨型龙灯,由100多人抬着逶迤前进。这条“巨龙”是活动组织者从四川自贡邀请了20多名工匠耗时2个多月打造而成,是当时全国最长、最大的一条龙灯,还申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夫妻添丁接“龙”,祈愿全家幸福

  朋友相约看“龙”,挤丢一只鞋子

  每年正月初八,瓯海区南白象街道上蔡村都会开展迎新春“舞板凳龙”活动。村民张挺勇今年65岁,回忆起30多年前的“舞板凳龙”活动,笑逐颜开。“我们夫妻结婚多年,由于多种原因,很长时间没生育孩子。终于那一年十月份,我们生下一个胖乎乎的男孩,全家都很高兴。那年村里要举行‘舞板凳龙’活动,我就事先和‘头家’沟通,要参与接龙活动。”张挺勇说,当“板凳龙”舞进他家院子时,全家人都很开心,他们放起鞭炮,共同祈祷幸福美满。

  乐清芙蓉的阿强记忆里,舞龙灯也是那么的美好。“我今年43岁,20多年前,和一帮朋友去镇上看舞板凳龙,舞龙队伍所到之处,几乎人山人海,家家户户放鞭炮,祝愿生意兴隆、祈祷幸福美满。当时为了看到‘参龙’先生,我从人缝里困难地挤到香案前,还挤丢了一只鞋呢。直到第二天凌晨1时左右活动结束,我们才回家。”

  技艺高超

  制灯能匠走进央视《乡土》

  热爱传统

  收入虽不高却当事业经营

  “以前做的龙灯里,放置的是蜡烛。如今为了安全,里面放置着高效节能小灯泡,可以使用一星期左右,又亮又方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灯制作技艺传承人林耀民,龙湾永中街道东林村人,今年60岁,有着44年的龙灯制作历史,央视《乡土》栏目曾对他的制作工艺进行过报道。

  林耀民小时候就在父亲身旁学习制作龙灯技艺,15岁时就能比较熟练地独自制作。林耀民说,一只龙灯看起来普通简单,但制作起来也比较复杂的,需要木柄、毛竹、铁丝、金丝、丝布、颜料、胶条、节能灯等材料,要经过十多道复杂工序,需历时12至15天。

  因为技艺高超,闻名乡里的林耀民20多年前还受邀到瓯海茶山村赶制龙灯,时间持续了一周。此外,我市郊县等地都有客户到他那里订货,如乐清、瑞安,瓯海仙岩、娄桥,鹿城郑桥、三板桥等地。为了将这项非物质遗产发扬光大,林耀民不断对龙灯的制作工艺进行改进,力求做到传统和现代工艺的完美结合。除了将蜡烛换作灯泡,他还针对龙灯的木柄榫头因使用频率较高容易发生松动等状况,采用高性能黏合剂做填充,确保舞动时经久耐用。

  林耀民说:“做龙灯、舞龙灯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虽然这项制作技艺收入不多,但我会把它当成一项事业去做。”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编辑:王铮铮

相关阅读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