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市天天说 正文

杭州七旬艺人坚持20余年制作大风筝

2015-04-02 06:46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滕昶
纸鸢,就是风筝,杭人称“纸鸢”、“鸢儿”。 本栏目漫画:沈一帆

  浙江日报 讯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古时,除了讲究寒食、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蹴鞠、插柳、荡秋千、打马球等系列风俗体育活动。在浙江,东西南北过清明的方式各不相同。随着农耕印记的褪去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部分传统习俗渐被遗落。今天,我们用漫画和行走的方式,呈现部分民俗画面,但愿能勾起你儿时的记忆。

  草长莺飞天,趁风放纸鸢。很多人都会在春天放风筝,却不知这也是清明节的民俗之一。

  临近清明,杭州的气温升到了30℃。70岁的王纪仪把自己关在闷热的工作室里调试着蝴蝶风筝。这只面积达到5平方米的巨型风筝,王纪仪花了一月时间来制作。整个调试过程,却耗费了近一年时间。

  3月24日,王纪仪来到龙井茶园,最后一次试飞风筝。春风习习吹过,只见艳丽的“蝴蝶”扇动着翅膀渐渐升了起来。最后,风筝稳定在了100米左右高空。“成了,就要这样的状态!”王纪仪决定,要在清明前后正式放飞这只“蝴蝶”。

  “杭州有梁祝这样的爱情故事,所以我才做了这只蝴蝶风筝。”王纪仪制作的这只蝴蝶风筝,翼展有近4米。红黄两色的翅膀上,镶嵌着蓝色、绿色的圆点图案。近看十分巨大,一旦风筝飞上百米高空,倒真像是一只美丽的蝴蝶在上下翻飞。

  清明节放风筝,这是一个不为太多人所知的习俗,王纪仪对此却十分执着。尽管他只是听父辈们谈起过当年全村人在清明节放风筝的盛大场景。那时,全村人会合力制作一只大风筝,待到清明这天,由三五位壮汉一起让风筝飞上天空。这时,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会拿着一把大剪刀,一刀剪断绷紧的风筝线,让风筝飞走。“老人们说这叫‘放晦气’,希望晦气像风筝一样飞得远远的。”王纪仪说,有的时候,人们还会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

  如今,“放晦气”的习俗逐渐淡了下去,但每逢清明时节,王纪仪还会呼朋引伴来到西湖边、茶园里,放飞自己制作的风筝。父辈们口中的习俗,早就在王纪仪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印记。对他来说,风筝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最早的风筝用的线是细麻绳,经不起大风吹,清明期间的风最温和,最适合放风筝。”王纪仪说,一年四季,春天对人们最温柔,这也是人们用风筝表达愿望的好时节。

  春风带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扶摇直上,人在这头一提拉,风筝就在那头一振翅。“这时候,我就觉得我是在和大自然对话、互动。”因此,他总是将风筝做得很大,风筝飞得再高,人们都能清晰看见蝴蝶纷飞或龙腾虎跃。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王纪仪就开始制作风筝。不过他的风筝比传统的纸鸢要现代得多。“以前用竹条和纸扎的,我的风筝都特别大,不适合用这些材料。”王纪仪说,为提高风筝的强度和韧度,他会用碳素竿或玻璃纤维来扎骨架。风筝的面,则是用高档防雨布缝制;风筝线,索性用上了专业攀岩绳。

  如今,做风筝已经成了表达情感的方式,王纪仪不仅仅在清明节这天才放飞风筝。最近,北京首钢篮球队获得中职篮总冠军。作为篮球迷,他制作并放飞了一个画着队内球星马布里头像的大风筝。

  最让王纪仪在意的,是他和伙伴们历时半年多制成的奥运风筝。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前夕,王纪仪专门制作了一个主题风筝——204个画有各国国旗的小风筝,串在同一根风筝线上,被放飞天空。这个风筝在第四届世界风筝锦标赛上得了第一名。不久,汶川地震发生,王纪仪将奥运风筝拿到白堤上边放飞、边拍卖。204个小风筝陆续被拍走。募得的近两万元善款,他都捐给了杭州市慈善总会。

  “奥运风筝的结局虽然很悲壮,但也给人们带去了希望,这或许也是风筝的内涵和寓意。”王纪仪说。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编辑:金菁菁

相关阅读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