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乌镇因戏剧而沸腾。
2013年,乌镇戏剧节从发起人黄磊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念头启航。走过十二载光阴,这个最初仅靠六部“熟人”剧目撑起的小镇聚会,已蜕变为吸引全球顶尖艺术家与戏剧爱好者的文化高地。
乌镇戏剧节的12年,是普通观众为热爱奔赴的每分每秒,是戏剧人从台下走到台上的梦想接力,更是中国戏剧以自信姿态与世界对话的生动实践。
10月16日起,在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现场,我们看见了那些关于快乐、关于成长、关于交流的艺术生长印记……

乌镇戏剧节 主办方供图
关于快乐
清晨八点,工作日的乌镇被戏剧节的兴奋感唤醒。
接驳车刚停稳,张悦(化名)就飞快地跑下车,匆匆地走向蚌湾剧场。“没买到线上的票,所以得来现场搏一搏。打算上午抢排小镇对话的名额,下午再转战青年竞演,希望都能顺利。”作为桐乡本地人,张悦每年都把乌镇戏剧节视作必须认真对待的节日,早早排好了详细的行程表,决心要“把戏剧的滋味尝个够”。
但张悦并不是到得最早的那一个,在她到达蚌湾剧场时,门口等待的队伍已经拐了一个弯,即便是下午才开场的青年竞演,队伍里也已经排了不少人。
免费演出是乌镇戏剧节的一大特色。除了购票观看特邀剧目外,青年竞演、小镇对话、子夜朗读会等高品质的免费活动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戏剧爱好者。线上预约秒光,线下排队便成了“搏一搏”的希望所在。

蚌湾剧场外排起长队 主办方供图
在这里,观众并不讨厌排队。队伍成了临时的社交场,天南海北的口音交杂在一起,大家像老友般热络地交谈。“你抢到了哪几场的票?运气真好!”“听说‘戏梦粮仓’6点多就有人去排队了,我明天也想去看看,几点去合适?”大家兴奋地分享着行程,骄傲地“晒”出来之不易的门票,交流着过往的观剧体验。欢声笑语中,时间悄然流逝。
“大家其实互相都不认识,但因为都喜欢看剧,有共同话题,聊起来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张悦说。这种因共同热爱而生的即时性社群联结,构成了乌镇独特的快乐底色。
然而,排队并不意味着总能如愿入场。当因人数实在过多导致无法入场时,另一种动人的场景出现了——剧场外,席地而坐的观众们通过大屏幕共享着蚌湾剧场内的表演。
来自安徽马鞍山的张晶和江苏苏州的彭宗懿坐在其中,“虽然没排上,但是当荧幕发出声音的时候,本来闹闹哄哄的人群突然变得安静,那种对于艺术和戏剧的默契和期待,让我很感动。”
在同一时间,不远处的西栅大街上,另一种形式的精彩也已同步上演。街头巷尾,古镇嘉年华的表演者与游客亲密互动,一簇簇即兴表演如花绽放,面具、绸缎、傀儡在阳光下翻飞舞动。锣鼓声、音乐声、欢呼声汇成一片,整个古镇化作一个无边界的舞台。

古镇嘉年华现场 主办方供图
这是来自深圳的游客王欣欣最钟爱的环节之一。“以前我们总是坐在观众席上,面相舞台观看。而在这里,我们完全融入了表演,可以近距离地感受演员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和饱满的情绪,那种冲击力是无可替代的。”
从清晨争分夺秒的奔赴,到剧场外围坐共享的默契,再到全身心的沉浸与狂欢——乌镇戏剧节的快乐,就在这为戏剧沸腾的每一分、每一秒里。
关于成长
乌镇戏剧节的12年离不开梦想与成长。
开幕式第二天,乌镇戏剧节发起人黄磊带着陈明昊、吴彼、苏小刚、杨哲芬、韩燕楠菲、王小雨等从青赛走出的戏剧人在蚌湾剧场齐聚,分享与戏剧节共同成长的十二年。
实际上,乌镇戏剧节的起点带着些理想主义色彩。黄磊回忆,当时他才30岁出头,正在北京电影学院教书。有一回,来乌镇看景,在一个聚会上,他突然觉得,这里应该办一个青年戏剧训练营。聊着聊着,又有了一个新想法:干脆办一个国际戏剧节,让全世界的人都来这里演出。这个想法,被同样在场的“乌镇总设计师”陈向宏听到了心里。两人一拍即合。
但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第一年我们邀不到戏,一共只有6个邀约剧,还都是熟人。”黄磊回忆。
乌镇戏剧节举办之前,在国内,即便是戏剧行业从业者,对于“何为戏剧节”也都不够了解。“因为是第一届,我们当时所有人对戏剧节没有任何概念。”那年的吴彼坐在青年竞演的观众席上,在他的回忆中,当时乌镇戏剧节的人气远不如现在这么高涨,台下观众大多是戏剧行业“自己人”。
首届乌镇戏剧节小镇奖得主陈明昊也坦言:“那会儿没人知道什么是青赛,也没人知道什么是乌镇戏剧节。”但因为黄磊的极力邀请,他决定试一试。
戏剧节的成长是迅速而扎实的。从最初两届只设置了国际邀请、青年竞演、古镇嘉年华3个单元,到第三届开始有了小镇对话,从第五届起国际邀请更名为特邀剧目并沿用至今,第八届新增戏剧集市,第十一届增加戏梦粮仓……越来越多的板块、活动丰富着乌镇的戏剧生态,也让无数戏剧爱好者慕名而来。

小镇对话现场 主办方供图
与乌镇戏剧节共同成长的是乌镇戏剧节里的人。
这是乌镇戏剧节十二年来首次将“小镇对话”的舞台挪到了蚌湾剧场。“这个舞台对他们来讲太熟悉了,这里估计是世界上最小的舞台之一了,但十二年来,它见证了无数戏剧梦想的萌芽。”黄磊说。
乌镇戏剧节办了12年,青年竞演也比了12年,吸引了数万名青年戏剧创作者报名参与,走出了诸如陈明昊、吴彼、丁一滕等当前中国戏剧界的中坚力量。戏剧的火种通过舞台一代代传递下去。
2013年,吴彼坐在观众席,被陈明昊的《巴巴妈妈》点燃了“我觉得我也可以”的创作热情。两年后,他的作品《静止》在第三届乌镇戏剧节夺得青年竞演单元最高奖“最佳戏剧奖”。而那一年,台下有一名叫杨哲芬的观众,正因《静止》而深受震撼,她在2023年凭借《开窗》在青年竞演获奖……从观者到参与者,从获奖者到引路人,戏剧的种子在乌镇的舞台上一次又一次萌芽。
今年5月,一个以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单元作品为起点的“蜻蜓计划”戏剧孵化项目正式成立,致力于助力青年戏剧人从乌镇的“试验田”走向专业商业剧场。去年青赛上大获好评的《跷跷板定律》就是首批入选的作品。
“未来我们还将孵化更多青赛作品,弥补大量优秀作品在戏剧节结束后便销声匿迹的遗憾。”黄磊说。
关于交流
作为本届开幕大戏,《人类之城马拉松剧》从官宣之初就备受期待。开幕式表演结束后,观众雷鸣般的掌声持续回荡,剧团演员在欢呼声中多次返场。
《人类之城马拉松剧》的震撼力,不仅源于其宏大的叙事架构与演员精湛的技艺,更在于中德两国演员同台创作所实现的精神共振。
今年5月,戏剧节委派了两位懂音乐和戏剧的年轻导演前往德国,与剧团一起排练演出。学成之后,回国招募了75名中国演员,共同承担一部分歌队和鼓队的演出。甚至剧中的小演员,也是在中国招募的。于是便有了在《人类之城马拉松剧1:序幕/狄奥尼索斯》舞台上直击人心的力量——中德两国演员站在一起,为戏剧挥洒汗水,诠释文化的交融与艺术的共鸣。

《人类之城马拉松剧1:序幕/狄奥尼索斯》舞台 主办方供图
“《人类之城》的意义远超单纯的演出。”乌镇戏剧节艺术总监孟京辉回忆,《人类之城马拉松剧》导演卡琳·拜尔女士在演出之后曾跟他说,“这次乌镇戏剧节最让她兴奋的不仅是把西方的作品带到中国,更美妙的是交流产生的碰撞和理解。”
这种跨越文化的共鸣也正是孟京辉相信“乌镇戏剧节值得做”的核心。他认为,戏剧的终极魅力在于相遇、碰撞、融合的奇妙过程。
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的25部特邀剧目中,有15部外国作品,它们来自德国、法国、加拿大、挪威、意大利、爱尔兰、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有加拿大戏剧大师罗伯特·勒帕吉与机器神剧团带来舞美全新升级的经典作品《科克托和戴维斯》;日本国宝级戏剧大师铃木忠志带来长盛经典、改编自埃德蒙·罗斯丹原著的《大鼻子情圣》……世界戏剧的精华,于此交汇。
今年,乌镇戏剧节还做了一件特别的事——特意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26个嘉宾组成国际观察团,其中有日本静冈世界戏剧节、雅典戏剧节等世界顶级戏剧节的艺术总监,以及文化机构经理、制作人、总监等。“我们想让他们来看看中国戏剧节,看看中国年轻一代戏剧人的创作。”孟京辉认为,这是一种主动的、自信的文化对话。
十二年一个轮回,乌镇戏剧节已从一颗种子长成茂密森林。当世界各地的戏剧人在这里相遇,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戏剧节的成长,更是一个文化自信时代的到来。
小镇对话尾声,黄磊拿出一张珍藏十二年的手卡。那是2013年首届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颁奖手卡,上面写着给陈明昊导演作品《巴巴妈妈》的获奖评语,背面还有黄磊当年写下的心得体会:“从未结束,只是开始。”
梦想从未结束,下一个十二年,这场关于戏剧的马拉松,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