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周末或节假日,位于海宁市硖石街道的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就格外热闹。三五成群的游客逛完古街,选购海宁伴手礼时,都会不约而同地走进一家店——海宁非遗潮空间。
小店门面并不起眼,推开门才见乾坤:蓝印花布手工背包文艺范十足;融入了硖石灯彩制作技艺的茶壶流光溢彩;最里头的体验区,海宁皮影戏嘉兴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敏健正捏着牛皮握着画笔,教孩子们制作皮影影偶。
可看、可买、可玩,这是海宁非遗潮空间给人最直观的印象。“这里就像是全市非遗项目的满汉全席。”海宁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晓莉客串导购,为游客讲解海宁皮影戏、黄湾草编、许村织锦、汪菜制作技艺等20多个非遗项目背后的文化故事。在这仅2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展陈近百种品类的非遗文创产品。
现在回头看,王晓莉觉得当初的大胆创新路走对了。在很多人印象里,文化只能摆在橱窗里展示,海宁也曾陷入这样的困局。非遗潮空间的前身是海宁市非遗馆的一部分,各类展览办了不少,但参观者寥寥,文化难以走进人们心中。另一方面,海宁全市非遗资源丰富,但散落各地,展示平台缺失,也缺乏自我造血的活力。
一场“让老手艺住进新场景”的改造开始了。去年,海宁市非遗保护中心找到了回乡创业的范欣晔、赵娟夫妻俩——他们一个长期做文创开发,一个是海宁茶礼非遗项目传承人。文化馆进行硬件改造后,由范欣晔夫妻负责运营,植入公益培训、文创开发、直播等项目,用商业流量反哺文化传承。
没曾想,今年4月,海宁非遗潮空间刚开张时就遇到不小的困难。海宁市非遗馆工作人员徐芦燕,盯着空荡荡的货架直发愁——征集来的非遗文创没几件,传承人也不乐意把东西搁这卖。
“做一个灯彩要数十天,放这儿卖不出去,不是白费力气?”一名硖石灯彩传承人的话,戳中了大家。于是,徐芦燕等人挨个上门动员,范欣晔还承诺“先结部分货款,卖不动我们全收,还帮您宣推”。
功夫不负有心人,非遗保护中心的诚意打动了许多非遗项目传承人。非遗潮空间凭着全品类满足了各年龄段的文化消费需求,又主打差异化,从而在司空见惯的旅游纪念品中脱颖而出。上海游客邵晨一口气买了好几样。在他看来,带有文化符号的非遗产品,是最有价值的城市礼物。
现在的非遗潮空间,再也见不着空角落。海宁市级非遗项目许村织锦“变身”小饰品,常常被顾客催着上新;奶茶跟国家级非遗项目海宁皮影戏组CP,用上皮影纹样的杯套,累计卖出5000多杯;范欣晔还排了活动单,非遗传承人轮番到店举办体验、培训等活动……
杨敏健时常来。幕布一拉,她手里的影偶动起来,活灵活现;幕布一收,影偶就变成书签、摆台,放在货架上。如今,非遗潮空间的每月营收已超过1万元。
在海宁,非遗潮空间不是独一份。去年以来,海宁盘活全市文体场馆、书店、手工作坊等各类资源,探索文商旅融合发展,累计建成108个小而美的新型文化空间——潮空间,为非遗搭建通往现代生活的桥梁。
这两天,新物种空间相关负责人孟幻带领运营团队,忙着和海宁皮贴画传承人讨论新产品开发方向。“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负责制作,我们负责商业化运用方面的创意,以更贴合年轻人的喜好。”孟幻说。

海宁新物种空间内,孩子们正在进行“我与非遗的故事”绘画创作比赛。受访单位供图
传统老字号在这里迎来新生。“比脸还大的麻饼冰箱贴,还有得买吗”“新包装的酥糖再装一盒,送人正好”……新物种空间内的“盐官万昌”,让新老顾客都颇为惊喜。
朱万昌传统糕点制作技艺是嘉兴市非遗代表性项目,朱万昌也是一家百年老店,但长期面临着创新不足、模式陈旧的难题。孟幻等人给朱万昌总经理孙思剑出了两招,“我们一方面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去创新产品包装和口味,另一方面创新消费场景吸引人们打卡。”这家在新物种空间内开业仅4个月的分店,带动了朱万昌创下了单月最高10万元的销售数据。
还有不少群众是冲着这里的活动而来,新物种空间几乎每周都会举办摄影展、诗歌会、非遗体验等活动。人们诵读着诗歌,选购印有徐志摩诗句的单肩袋;竹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福江不再只编织传统的农家篮筐,转而教大家编织摆件甚至是猫窝,竹编销量翻了几倍……
不只把文化当展品,各美其美的“潮空间”还成为群众家门口的风景线。袁花镇的农民画艺术中心,将农民画印在瓷盘上,让乡土艺术登上了国际舞台;长安镇宴球文化展示馆,借力电商将传统美食做成日销万单的爆款;大临村蓝印布艺坊则打造自主品牌,带动周边村民月均增收超1500元;马桥街道的马桥驿站54公社让古老的农耕号子——哈头歌重回村民耳畔……截至目前,“潮空间”已占海宁全市文化设施的四分之一,年均服务超3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