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7日讯(通讯员 许旭 莫王政)金秋十月,阳光正好。近日,走进湖州市长兴县和平镇长城村,志愿者们手持工具,在西大河的岸边清理着零星垃圾,不时俯身捡拾杂物,河水清澈,岸边芦苇摇曳,一幅“水清、河畅、景美、人和”的乡村画卷徐徐铺展。

水系风貌,折射治理功夫;生态成果,源于点滴积累。近年来,长城村全面落实河长制,守好管好责任河。通过河道整治工程,清掏河道内淤泥、修建堤防和河道两岸美化;定期开展河道清漂、河岸清扫保洁等工作;坚持水陆并举、治管并重,扎实推进小河沟生态治理,让村民感受到河道治理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西大河修了景观步道,晚上吃了饭出来可以散个步。”说起如今村里的变化,村民殷小琴感慨地说。
基层河湖有人管,能管好,让河长制终端见效是长城村治水模式的核心经验。为调动村民积极性推动河湖治理,长城村还设立了基层河湖管护队,由党员、青年、民兵、妇联等志愿者组成,他们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如“巡逻员”主要负责巡河护河,以河长所辖河段流域为基础构建单元网格,设立巡河保洁员,整合基层网格员、民间河长等力量,加强农村小河流巡河护河工作;“参谋员”负责出谋划策,针对辖区河湖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为行政河长提供决策参考;“信息员”负责动态掌握辖区内河湖水质、水量、岸线保护和涉河建设情况,收集、整理资料,受理群众投诉和举报,及时反馈问题及处置情况,彻底打通“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最后一米距离。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长城村对辖区内的水域进行分类治理,并对示范区内原有的河道、沟渠水系进行疏挖、清淤、连通、生态护堤,采用原位水体生态修复技术,通过发挥流动水体自我净化涵养、自我降解吸附功能,把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两者结合,培育了一个稳定的生态的“水下森林体系”,打造微生态净化水质。
从党员带头到全民参与,从垃圾清理到系统管护,长城村在护河治河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以常态化、精细化的举措守护着西大河的生态底色,如今这条滋养一方的西大河,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