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携手省内外70余家单位 共建关边海港铁地企机制

2025-09-07 15:35:00 来源:潮新闻 记者 胡静漪 通讯员 蒋永铭

  9月4日,70余家省内外单位齐聚宁波,讨论内陆企业便捷“出海”。

  他们远的来自重庆、西安,近的来自合肥、上饶以及浙江内陆城市。大家的目光汇聚在宁波舟山港——从这里出发可以通达全球,而眼下要解决的是,如何把货物“又快又省”地从内陆拉到沿海,顺利登上远洋班轮?

  当前,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陆海协同发展已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路径。这不仅服务于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也关系到我省打造世界一流强港、构建全国港口营商环境最优省。

  在“陆海一体 双向开放”关边海港铁地企座谈会上,参会单位共同发布倡议,共建关边海港铁地企机制,“七位一体”解决难题。

  省海洋经济发展厅 供图

  先来听听外贸企业的诉求,对他们来说,快就是省。

  “春节等出口旺季空箱紧张,堆场进出口区域重叠、相互干扰,怎么提高物流效率?”

  “我们在合肥的工厂计划扩大产能,光伏产品交期很紧,出货需求集中的情况下,如何保障效率又能维持成本稳定?”

  “我们的产品从河南驻马店运往宁波舟山港出口,近些年海铁联运的政府补贴正在退坡,如何应对成本的上升?”

  现场,浙江省海港集团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一一答复。

  多年来,宁波舟山港向内陆开拓业务,并联合船公司、铁路部门促进贸易便利化。

  晶科能源相关负责人说,从2010年起,宁波舟山港在上饶搭建海铁联运平台,积极协同船公司开辟腹地业务;2021年7月,“达飞号”上饶-宁波舟山港海铁专列在铁路上饶货场首发,成为江西省开行的首条船公司海铁专列。

  “港口帮助我们缓解集装箱箱源、舱位紧张等问题,降低外贸出口的物流成本,保障订单按时交付。”该负责人还希望,在数智化方面更进一步,实现从基地到港口全流程物流信息实时共享;针对新能源产业出台更多专属的优惠政策,在通关便利化措施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进一步提效降本,光靠交通部门的合作还不够,必须凝聚各方力量。关边海港铁地企机制,就包括海关、边检、海事、港口、铁路、地方政府和企业等七个主体。

  比如,地方政府。

  2021年,宣城市与浙江省海港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建设宣城国际陆港。2022年7月,宣城-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首发班列,宣城巷口桥站正式启用。随后,宣城联合黄山和池州开通“宣黄池-宁波舟山港”联合班列、向安徽省交通厅争取ETC高速收费减半优惠政策……

  “宣城国际陆港已从一片空地成长为区域性海铁联运集散中心,业务覆盖安徽省9个城市300余家外贸企业,去年带动全市进出口总额增长20%以上。”宣城市政府副市长汪侃表示,期待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早日启动陆港二期建设,共同打造浙皖合作的示范项目。

  再如,海关部门。

  目前,“浙江e港通”已覆盖全国20个设区市24个站点,这一创新模式推进口岸与内陆铁路场站、内河港、无水港数据互联,将商品“出海口”搬到企业“家门口”,也就是把沿海关务、港务、船务等功能前置到内陆港站,内陆企业空箱调运等待时间平均减少2天,货物准班出运率达到95%以上。

  宁波海关副关长叶建介绍,宁波海关通过各类创新机制提升监管效能,比如,6月份在全国首批试点“两步申报”改革并全面推广,报关单平均通关时长较传统模式缩短80%;首创出口拼箱货物“先查验后装运”监管模式,解决企业“一票查扣整箱等待”的痛点,拼箱货物出口效率提升30%,成本压缩20%。

  组建包含七方主体的超大“朋友圈”,怎么携手共赢?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罗松表示,在设施“硬联通”方面,浙江期望与内陆共建无水港,加快“沿海、沿铁、沿江、沿河”腹地布局,前移港口功能;在物流“软联动”方面,浙江致力于在制度、服务、系统等层面创新突破,打通不同区域、部门、企业之间的壁垒,实现无缝高效的物流服务。

  除了物流层面的联手,还有产业合作。

  “我们更希望在经济、贸易、产业等多维度协同发展,共同推动内陆城市与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他表示,多边合作机制还将打造政府与企业、沿海与内陆之间的协同合作平台,推动宁波舟山港与内陆城市在重要领域、重点项目等方面合作,形成“港口+通道+产业”的联动发展格局。

  目前,浙江省海港集团整合组建沿线物流集团、沿江内河航运、沿海宁波远洋等综合物流运营商,打造“四港”联动智慧物流云平台,用户已突破9万。“宁波舟山港不仅是物流枢纽,更是开放和服务平台。”浙江省海港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朱苗表示,将创新物流一站式服务模式,推动与区域重点产业链深度融合。

  倡议中也提到,要共同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布局、转型升级、协调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培育全程物流、跨境贸易、航运服务、供应链金融等新业态,促进产业链延伸、供应链集成、价值链创造。

  一条万亿级陆海一体产业走廊,已在酝酿中。

责任编辑:毕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