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温州瓯海区潘桥街道屏山村的试验田里,一片高达2.1米的当季水稻随风摇曳,走红网络。
图源:共享联盟·温州
水稻比人还高 亩产增七成
近日,记者来到屏山村,只见田间地头,高达2.1米的粗壮稻秆直直挺立,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味道。站在田埂上望去,这片巨型水稻比普通水稻高出近一倍,负责田间管理的老农黄献乐正在稻丛中穿梭,仔细查看稻穗的生长情况。
图源:共享联盟·温州
“最初试种,就是想解决普通水稻产量不高的问题。”瓯海强村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邵丽肖说。这片巨型水稻由当地村集体企业——瓯海强村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于今年5月底试种,种植面积约300亩,9月底开镰收割。邵丽肖介绍,此前,当地种植的普通水稻亩产普遍在900斤左右,产量提升空间有限。2022年,公司工作人员在网上偶然看到“巨型水稻”的相关介绍后,便动了试种的念头,但苦于找不到种子渠道,计划一度搁置。
直到2023年,公司通过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的牵线搭桥,与专业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才终于拿到了巨型水稻种子。然而,首次试种并不顺利。当时台风突袭温州,刚抽穗的巨型水稻因抗倒伏能力不足大面积倒伏,最终亩产远未达到预期。“虽然第一次失败了,但我们看到了它的潜力。”邵丽肖说,2024年,团队不仅更换了经过改良的新一代种子,还邀请农技专家指导优化种植技术,试种的5亩巨型水稻迎来了丰收——亩产达到1500斤,较普通水稻增产近七成。这次成功让团队信心大增,今年便将试种面积扩大到了300亩。
每穗最少300粒 饱满度更好
在试验田现场,记者随手拔出一株巨型水稻,发现其稻秆直径约1厘米,手感坚硬结实,而普通水稻的稻秆则纤细许多。黄献乐拿起一穗巨型水稻告诉记者:“普通水稻每穗大概200粒左右,这个巨型水稻最少有300粒,饱满度也更好。”
除了产量优势,巨型水稻的抗逆性也让种植户惊喜。“今年夏天旱了一个多月,周边有些普通稻田都干得开裂了,这片巨型水稻浇了两次水就挺过来了,抗旱性确实强。”黄献乐说。而对于此前碰到的倒伏问题,邵丽肖说:“经过种子改良,现在的稻秆细胞壁更厚、韧性更强,较之前更为抗风。”
图源:共享联盟·温州
不过,巨型水稻的种植管理难度也比普通水稻大不少。有着10多年水稻种植经验的黄献乐坦言,巨型水稻的种植间距需要控制在50厘米×50厘米,比普通水稻的25厘米×25厘米宽了一倍,传统播种机无法满足需求,只能靠人工一株株栽种,光是插秧就花了很多时间。此外,巨型水稻的病虫害发生率更高,黄献乐说:“以前种普通稻,四五天来田里巡查一次就行,现在我隔天就得过来,看看有没有稻飞虱、稻瘟病,一点都不敢马虎。”
秸秆变废为宝 成优质饲料
巨型水稻引发了网友的热议。“这么高的水稻,那么粗的秸秆,普通机器能收割得了吗?”“这么高的水稻秸秆少不了,收割后的秸秆不让烧,如何处理?”有网友道出部分农民的担忧。
图源:共享联盟·温州
巨型水稻的秸秆产量可能达到常规稻的数倍,其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相对较高,增加了自然降解和传统还田的难度。此外,高秆特性对现有收割机具提出更高要求,可能导致倒伏率增加、收割效率降低,甚至需要定制化农机。
针对秸秆处理难题,邵丽肖表示,团队早已制订了完善的方案。她介绍,普通水稻收割后,一部分秸秆会通过机械化设备粉碎,然后深耕翻入地下,经过水泡发酵后成为天然有机肥,改良土壤。而巨型水稻秸秆则会卖给饲料加工厂,因为其纤维素含量高,是优质的畜牧饲料原料,能实现“变废为宝”。
而关于收割机械的问题,邵丽肖透露,去年试种时用普通收割机就完成了收割,只是需要提前调整割台高度。今年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他们计划测试三种收割方式:人工收割、专用收割机收割以及普通收割机调试后收割。“我们会对比三种方式的效率、损耗率和成本,找到最适合巨型水稻的收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