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一听到‘社区’,总觉得跟企业无关,现在发现‘社区’很管事儿!”浙江国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志国告诉记者,今年上来芯片封装胶产品订单多,急需一块场地建设超洁净车间。没想到,跟经济社工一提,迅速得到响应,街道充分调研后为企业就近提供了用地。
在湖州南太湖新区龙溪街道,一场以“经济社区”为名的制度创新正悄然重塑政企关系。
企业面广量大,区级部门人手有限,传统服务模式显得力不从心,如何服务好每个项目、每家企业?2022年10月,作为我省大湾区建设首批成立的“四大新区”之一,南太湖新区做出一个大胆尝试:将城市社区精细化服务的成熟逻辑平移至经济领域,推出“24小时不打烊的企业服务社区”。两年多来,新区的工业经济主平台龙溪街道通过专职化经济社工深度嵌入,将服务颗粒度研磨至企业日常运转的细微之处。
以社区工作者的视角与温度,经济社工如何重新定义政企关系?近日,记者蹲点龙溪街道,探寻这一激活区域经济细胞的实践。
经济社区有何不一样?
前不久,一场突如其来的短时强降雨,让浙江欧美环境工程有限公司门口的积水没过膝盖,阻碍了人员和车辆通行。企业负责人立即拨通了经济社工许扬眉的电话。很快,街道城建办便派出排水泵车,迅速解决积水问题,恢复畅通。在龙溪街道,企业早已习惯不再频繁跑部门,而是遇到问题直接联系片区“管家”。
类似场景也在宇龙精机科技(浙江)有限公司上演。车间内设备轰鸣,但人事部经理却忧心忡忡:“金属锻造车间急需一名钳工,实在找不到技术工人。”接到需求的经济社工黄劼焕立即联动多家中介机构进行排摸,短短三天内,钳工顺利到岗。
如何将传统社区服务居民的成熟理念,嫁接到服务经济发展领域?这源于龙溪街道面临的现实挑战。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杨志杰回忆,自南太湖新区成立以来,随着重大项目和企业相继落地,企业服务需求激增。特别是龙溪街道这样集聚新区约70%规上工业企业的区域,细致服务企业的急难愁盼,面临巨大压力。
杨志杰介绍,为此新区党群、经发、社发等多部门多次会商寻找新路径。“具体如何做?我们在全国寻找案例。”他提到,管委会领导带队赴宁波北仑取经,发现当地大港工业社区模式与龙溪高度契合,同样是近400家企业的工业园区,通过社区化管理实现了精准服务。
学习先进经验后,变革迅速启动。“经济职能下沉是新区经济管理体系的创新重构。”在2023年3月的重点工作例会上,南太湖新区主要领导点明了核心要义:要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纳米”。随后,新区召开街道经济职能下沉推进会,参照浙江省《工业集聚区社区化管理和服务规范》,龙溪街道全面承接管委会6个部门、9个条线共76项经济职能,并率先建立经济社区服务中心,形成辐射2个产业片区、10个服务网格的“15分钟企业服务圈”。
龙溪街道经济发展服务中心 龙溪街道供图
经济社区的稳健运行,源于扎实的制度保障与专业的人才支撑。龙溪街道按照企业分布划定网格,配备了10名专职经济社工。每位社工常态联系40至60家企业,提供“管家式”贴心服务。“招录时重点考察产业匹配度。”杨志杰透露,团队成员都是拥有经济工作经验或经济相关专业背景的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精准对接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光电通信等新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
“像城市社工服务居民,我们就是企业的专属管家。”龙溪街道经济社工吴燕这样定义自己的角色。
24小时在线的“企业管家”
“从茫无头绪,到初入门道,再到互相信任。”经济社工俞越在一次工作交流中提到,最初想要走进企业的大门都并非易事。
她展示了几张与科瀚玛威润滑材料科技(浙江)有限公司负责人的微信聊天截图:起初加上微信时,对方的回复仅限于姓名等基本信息;后来再次联系询问企业情况,负责人变得愿意交流,主动提供了其他联系人的方式;最近的聊天记录里,则充满了感谢的话语:“给你添麻烦了,谢谢!”“有机会请你喝咖啡”“你对企业的服务我深有感触,很棒”……企业态度潜移默化中发生的改变,让俞越坦言:“越来越有信心了!”
经济社区做实服务的关键,是精准捕捉企业需求,并用“乙方思维”主动服务,变企业“上门找服务”为“下沉送政策”,变企业“等申报”为“帮代办”。杨志杰在给经济社工培训时感慨,对于企业而言,他们并不在意对接的是部门还是街道社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政府”的概念。企业办事的核心诉求,就是“找对人”一次解决所有问题。
近日,振得佳文化传媒作为湖州首家本土演唱会演艺公司承办首场演唱会,公司实现500万元营收,达到文化产业企业升规入库门槛,经济社工沈方圆第一时间上门帮助他们整理升规入库资料,当月就实现升规入库,这让企业能够享受文化产业的相关激励政策。对此张亮非常感激:“真是有心了!”
经济社工指导企业提交材料,申请相关政策。龙溪街道供图
机制创新确保了服务企业的高效。经济社工通过日常走访,形成动态的企业“需求雷达”。龙溪街道经发办主任孙笠介绍,经济社工快速响应常规问题,对于社区层面无法独立解决的复杂难题,则启动“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由街道协调各个部门资源,组建“经济社工+职能部门”专班合力攻坚,最终给企业一个满意的答复。
天能新能源(湖州)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监戢习武讲述了今年春节后遇到的难题:“春节上来,我们新增了6条生产线,产能大大增加。”产线满负荷运转,随之而来的问题却让企业犯了难。“共招了1000个人,超出实际能接纳的600名员工缺口,宿舍楼住不下,部分员工没有地方住了。”戢习武说。
住宿解决不了,人就留不住。经济社工韩淑婷节后走访企业,立即将这个情况上报。“前期我们正好对企业进行了细致排摸,得知附近一公里左右恰好有家企业内有空置的宿舍楼。”韩淑婷说。
“经过协调,我们顺利租赁到宿舍楼,一周内就安顿好员工。”戢习武说,一季度企业拿下了“开门红”,与经济社工的优质服务密不可分。
龙溪街道经济社工实体化办公 龙溪街道供图
记者看到,经济社工沈敏丽的微信里长期置顶着20多个企业联络群,消息提示音此起彼伏——从积水报修、政策咨询到申报服务,各种需求信息跳动。社工时刻在线,确保企业的诉求都能在第一时间被接收和处理。
为了持续提升服务质量,企业满意度成为考核的核心指标。龙溪街道还改革了考核机制,将服务企业成效和企业满意度测评作为“经济社区”星级评定和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这种以企业感受为导向的考核体系,有效倒逼经济社区不断优化服务的效率。
“小马”如何拉好“大车”?
经过两年多的实体化运作,龙溪街道的经济社工已从最初的“进得了门,说得上话”提升到“入得了心,服务得好”。街道党工委书记吴群伟表示,经济社区的使命早已超越上情下达、诉求排摸的“救火队”角色,正不断在实践中拓展服务边界、推动服务升级。
目前,经济社区正酝酿升级为2.0版本。街道经发办已与两个经济社区合署办公。经济储备人才和经济社工按照“条块结合”原则,既承接经发、投促、科技、人才等条线部门的下沉工作,也负责网格内企业和项目的日常服务。
主动服务已成为常态。去年5月,经济社工杨晴在走访新投产的包装材料企业时,捕捉到他们对本地销售渠道的需求。这一诉求迅速反馈至新区经济发展局,很快促成了一场包装材料产业链供需对接会,吸引大汇新材料、拓丰包装材料、港松材料、亚卡芙、华睿生物等多家本地供需企业到场交流合作。
经济社区随即组织行业对接会,30家工业企业和酒店面对面洽谈。龙溪街道供图
类似案例还有不少。今年4月,经济社工沈敏丽发现辖区酒店希望拓展辖区企业商务接待的消费市场空间,而工业企业也有降低商务接待成本的需求。经济社区随即组织了一场“扩内需、提消费、增动能”主题的行业对接会,让30家工业企业和酒店面对面洽谈,多家现场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参与活动的朗丽兹酒店总经理王龙城说:“作为新区新开业的商务酒店,这场对接会非常及时,我们与5家企业达成了合作。”通过组织产业链对接会、协同发展座谈会等形式,经济社区有效帮助企业降低了用工、融资、商务接待、员工住宿等多方面的运营成本,解决了实际难题。
截至目前,经济社工累计走访企业2000家次,收集并解决企业问题980余个,问题解决率达98%以上。尤其是在政策申请、人才招聘、项目备案等具体服务上取得实效,赢得了企业的好口碑。
在龙溪街道的企业家眼中,经济社区的服务模式被形象称为“小马拉大车”——少量社工服务庞大企业群;也有人称之为“第三种力量”,即在政府与市场之外提供新服务方式。无论哪种称呼,其核心始终如一:助力企业更好发展。
龙溪街道辖区内,企业集聚度高。龙溪街道供图
经济社区目前仍是基层探索的新生事物,尚未像城市社区那样完全纳入常规体系。它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持续迭代,在推进人、产业、城市深度融合与发展的进程中,持续考验着基层治理的眼界和智慧。吴群伟表示,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在基层。当前,经济社区的使命愈发清晰:一方面要当好产业发展的“助推器”,通过精准服务企业、促进协作升级;另一方面通过完善面向企业员工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归属感,塑造更具吸引力、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的区域发展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