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18日讯(通讯员 葛文婧)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开发区(惠民街道)社会治理局将“最多跑一次”理念引入社会治理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实现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推动构建全域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实现了矛盾化解多元化、基层治理精细化、社会治理智能化,打造美丽城镇“治理美”。
惠民街道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源头预防,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整合和利用好各类联系群众的平台资源,解决群众困难。一是深入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工程、重大事件、重大决策100%进行事前评估,做到应评尽评,通过风险评估切实掌握群众的想法、困难,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由“保稳定”到“创稳定”的转变。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网格、村(社区)、街道三级信息采集、汇总、研判、报送、处理和工作分流、督办、处置、反馈等制度,实行信息共享、协作联动。三是构建大排查体系。从年初到年末,从项目入户到开工开业,从员工入职到离职,从居民户内到户外,劳动监察、规划建设、市场监管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及时建档立册和重点监管,利用专业技术人员、网格员等对易发劳资纠纷的企业、工地、商贸综合体全方位、全时段排查,第一时间发现隐患,第一时间处置,切实减少群体性信访事件的发生。
惠民街道提升“网格连心、组团服务”水平,全面收集网格服务信息,畅通“网格连心、组团服务”在村(社区)的末稍“微循环”。一是推动“微嘉园”平台与矛调中心数据整合并线运行,将部门数据和网格信息高度集成,形成区域最大数据池,精准定位民生热点和治理难点。组织网格服务团队发挥自身专长和优势,采取集中性服务和经常性服务相结合的办法,为群众提供政策、技术、信息、文化等各类服务。二是进一步提升“微嘉园”的活跃度。以基层社会治理为主线,将议事厅、参事会等社会团体从线下搬到线上,加强群众议事热情。让居民主动参与到村(社区)的治理和建设中,改变原来的由村民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真正做到社会治理人人参与,社会成果人人共享的格局。
惠民街道强化初信初访处置实效。一方面继续推行初信初访“红色代办”服务。完善村(社区)老党员、老干部+网格员等专堂接访代办,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切实减少信访量,将信访服务送进企业、送进基层、送到群众家门口,真正把矛盾化解在源头,实现信访诉求“最多跑一地”。另外,惠民街道进一步推行信访报告制。在去年惠通村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区(街道)所有村(社区)推行信访报告制,在各村(社区)修订村规民约时把信访报告制度纳入其中。同时,加强对重大突发事件、网上热点问题的监管和研判评估,发现苗头及时应对,充分构筑信访防线,实现矛盾化解在基层。
惠民街道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按照项目化推进、工程化管理和实体化运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街道综治中心和村(社区、企业)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有效整合基层社会治理各类资源,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建立重大矛盾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勤、突出问题联治、平安建设联创、服务管理联抓、舆情信息联通、民生问题联帮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全区(街道)社会治理工作水平。
开发区功能配套区是集住宿和消费于一体的服务综合体,惠民街道将安全和智慧相互融合,从原有线下单一隐患排查及风险管控模式提升至线上智慧化监管。将双体系管控压实推进,精准辨识。开展风险点、重危隐患全面辨识、排摸。实行风险点、重危隐患有效管控措施落地执行。充分调动所有人员安全意识,使隐患看得到,风险管得牢。
惠民街道创新发展“枫桥经验”,谱写人民调解新篇章。以街道矛调中心和村级矛调中心建设为指引,不断提升人民调解规范化、法治化、品牌化和社会化上下功夫,加强基层调委会建设,为矛盾化解最多跑一地提供保障。
惠民街道多层次促进矛盾纠纷减量,村里整合联村法官、退休干部、人大代表等各方人士和资源;组建由老党员、老干部和热心村民组成的调解工作队伍。灵活运用情、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引导村民以妥善化解纠纷。逐渐形成了小事自行协商调解、有事网格员调解、难事村里调解的“三层”调解工作法,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做到“琐事不出格”,“小事不出村”,多层次促进矛盾纠纷减量;强化法治建设,多领域筑牢源头防控。立足需求导向,将服务关口前移,建立了“发现问题—协商讨论—调解处置—评议评价”的调解工作方式,积极发挥联村法官、司法人员等专业力量,变“坐诊”为“巡诊”,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调解指导和法治宣传,筑牢源头防控体系,通过巡回审判开展多层次普法教育,指导无讼创建和诉源治理,搭建服务基层的“法治平台”。在村干部队伍中,着重培养一批集用法参谋、维权代理等于一身的法律“明白人”,影响和带动村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日常工作中,村干部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化解矛盾纠纷,推动涉及邻里纠纷、土地边界、房屋建设等矛盾纠纷的阳光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