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冬天,勤丰港岸边仍是花树繁茂,河水清可见底。
不只是这条河,整片丁兰综合治水示范区12条河道,前不久迎来好消息——经过杭州市河道保护管理中心、市治水办、市林水局等市级部门专家的验收,通过现场踏看、听取汇报、台账检查、专家评审等环节,一致认为江干区环丁水系符合省、市“美丽河湖”建设标准。
也就是说,丁兰街道环丁水系以孝道文化加持打造静谧闲适、自然宜人的生态水圈正式通过验收,向全流域建成省级“美丽河湖”又迈进了一大步。
末端治水的美丽之路
自古以来,丁兰就是一个水系丰沛的地区。
不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由于这里地处江干区河流末端,属于平原河网,辖区12条河道、28公里的河网,河水基本无法流动,钱塘江引配水在丁兰河网中的作用甚微。
就是在这样的劣势下,丁兰街道迎难而上,破解了一个个“美丽的难题”。
早在三年前,他们就提出,要通过三年时间打造丁兰综合治水示范区,力争到2016年底丁兰区域内所有河道水质达到V类,到2018年底达到IV类。
2017年是丁兰治水工作的丰收之年。
这年夏天,上塘河省控半山桥断面也顺利通过审查。更重要的是,上塘河江干段干流已连续6个月稳定达到V类以上,11条支流也全部达到或优于V类水质。其中,丁桥新城二号港连续3个月达到Ⅱ类水质。
在随后的8月3日,过去的小黑河——丁桥新城二号港顺利通过杭州市河道中心的验收,摘掉黑河的帽子,成为杭州2017年首条生态示范河道。
紧接着,8月底,丁兰综合治水示范区河道剿劣成功验收,丁兰在治水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底,丁兰西片区河道接受了一份“美丽的表白”——丁桥新城二号港、五会港、大农港和同协河等四条河道,成功获评2018年省级“美丽河湖”。这份被业内人士认为非常具有含金量的评定,背后是江干“五水共治”工作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已经全面实现智慧治水、智慧管水。
今年最重要的事,莫过于东片剩余6条河道能否成功创建省级“美丽河湖”。
水质好,岸上风光更好
美丽河道,概括起来就是生态、自然、品质、亲水、和谐、有特色,老百姓认为美丽的河道。
西湖十景各有风韵,丁兰片区的12条河道也各有各的美。
据丁兰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人水一体,交相辉映”的勤丰港、“静谧闲适,放松身心”的东风港、“游鱼细石,直视可见”的三义港、“激情驿道,享受自然”的丁桥一号港、“田园野趣,郁郁葱葱”的丁桥二号港、“海绵公园,科学治水”的泥桥港,这些气质不同的河道通过展现不同的特色风貌,形成生动的美、丰富的美,成为“丁兰人民家门口的那片美丽河道”。
美丽的背后,有怎样的丁兰治水模式?
正是在这片水域上,江干区创新采用“设计-施工-养护”DBO三位一体化治理模式,以全流域出发,统筹考虑,整体推进,实施河道清淤、河岸美化、河岸亮化等综合工程,通过整合“生态治理、配水泵站建设、河道清淤、入河污染控制、智慧指挥系统建设、河岸水环境综合利用”等六大治理手段,对自然河湖的水源涵养空间进行了保护,恢复河道景观。
再加上江干区是2019年河湖标准化管理建设试点区县,根据省、市河道管理标准化试点要求,环丁水系管养坚持美丽河道“五化两好”地方治水标准,重点在“洁化、序化、绿化、文化、亮化”上推进。
此外,结合丁兰智慧小镇建设,丁兰街道还全面发挥城市大脑——防汛排涝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把河湖数据、河长档案、巡河信息、管理制度进行智能化管理,实现“实时掌控河道排水管网、闸泵站运行情况、远程智能控制闸泵站”的智慧化管理目标,打造了丁兰治水的智慧“大脑”。
弯弯河道里的人水共生
为了示范区的建设,河长们也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九年风雨无阻巡河的张海清,哪怕身患喉癌无法开口说话,依然每天随身携带写字板奔波在丁兰的大小河道,提出与河道治理相关的意见一百多条;有爱挑刺的“较真大叔”宋忠赤,在江干区第三届“河长论坛”上,他提出要建设兼具功能性、生态性和美学性的美丽河道;有探索环保酵素治水的詹国荣,在担任同协河民间河长的三年时间里,他坚持用自制的环保酵素治河,让河道水质指标明显改善,往日的油污再也不见了……
依托丁兰“三区五型”的发展定位,丁兰街道积极将丁兰特色孝道历史文化融入美丽河道建设,将丁兰本土的“孝道文化”作为主题,打造全国首条家规文化绿道——大农港家规文化绿道,全长1.8公里,涉及家规文化节点131处,将河道治理的成果与群众共享。
此外,还和中国水博馆合作,在环丁水系设立美丽河湖研学基地,定期与中小学校合作开展爱河护河;与大专院校合作,开展毕业生暑期治水实习。截至目前,共发动中小学生3000余人,开展河道治理课题32个,切实形成全民共建共治共管共商共享治水格局。
如今的丁兰,河水碧波荡漾,城管驿站、垂钓平台、云墙点石、柱篱花架、水榭栈道等随处可见,居民沿河慢跑,散步休憩,正如一座城市中的亲水花园。
城市和河道参差有序,人文与山水完美交融,真正地实现了“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