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朝阳群众”声名在外,堪称最神秘的“网红”;杭州的“武林大妈”也不逊色,社会事务皆参与。继他们之后,如今余杭区东湖街道工农社区的“工农大嫂”们也开始登上舞台,在基层自治中发光发热。
早上6点半,56岁的余芬英就已收拾妥当,准备出门。每周一轮到她值班,这一天她要赶在社区居民上班前,沿着街道巡视一番,遇到熟人自然也会停下来聊个两句。
自发开展社区管理,余芬英可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基于完善的网格化社会管理经验下的“熟人管理”模式,东湖街道已有43位“工农大嫂”身穿红马甲、臂配红袖章,活跃在生活各个场景,她们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帮助解锁发展难题,成为基层社会管理中的一张特色名片。
“工农大嫂”是这样“炼成”的
作为典型的两户一联小区,东湖街道工农社区出租户比率高,新居民流动性大,还缺乏专业物业管理。去年以来,社区探索出一条以党员、工农大嫂、房东、新居民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管理的“1+2+8”模式。
“一个工农大嫂配合一位房东,再加上一个党员,共同监管约8位租客。”工农社区书记王剑飞说,“看到我们的工农大嫂在,居民也不好意思乱扔垃圾了。”在工农大嫂们的“监督”下,目前工农社区垃圾分类参与率达98%,正确率达97%。
事实上,早在2014年,工农大嫂这支妇女义务监督员队伍就诞生了。当时的工农社区,有部分强拆户把社区会议室当成了居住点,群众反响强烈,社区工作一度处于瘫痪状态。面对征迁中最尖锐的矛盾冲突,工农社区的一些大嫂自发站了出来。“我们都明白,现在做的事情,是为了整个社区发展得更好。”许杏梅是最早加入工农大嫂队伍的成员之一。通过她的宣传劝导,街道获得了最翔实的群众基础信息,居民也理解掌握了拆迁政策,多方合力最终使得拆迁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2017年下半年,东湖街道正式将这支妇女义务监督员队伍更名为“工农大嫂”志愿者服务队。
打造基层自治“金名片”
“工农大嫂是街道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湖街道党工委书记华东说:“她们对社区有着天然的热爱,能更接地气地解决一些基层矛盾。”
这43名“工农大嫂”,有的可能是晨练遛弯买菜的阿姨,有的也可能是公园里织着毛衣哄着娃的大姐……看似一个个平凡如“路人”,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热心肠”与“好人缘”。
作为余杭区“最年轻”的街道,东湖街道同时也是下辖社区最多的一个,人口数量多且结构复杂,社会管理更加需要精细化。这时候,工农大嫂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
比如,遇到特别“硬”的违建户怎么办?工农大嫂们就“软”着来。许杏梅说,让和住户关系好的大嫂“打头阵”做宣教,把道理给群众讲通了,工作开展就容易多了。
除了工农大嫂这一基层治理品牌,近年来,在“情满东湖”党建引领下,街道还打造了由320名志愿者组成的“四色花”巾帼志愿者队伍,以及由创客创办的虚拟社区——“红色青年社区”等,承担各项公共管理和服务工作,有效激发社区共建活力。
基层管理需要更多不平凡的“平凡力量”。接下来,东湖街道计划扩大“工农大嫂”队伍,目前已储备8名后备人员,其中4名还是新东湖人,以进一步擦亮“工农大嫂”这一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