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市天天说 正文

工程重建轻管 造景影响生态 浙江一些地方河湖治理存误区

2018-09-17 08:01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施力维

  浙江在线9月1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施力维)经过多年治水攻坚,我省河湖水环境改善明显。但河湖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前期要科学设计,后期需精心养护。

  记者在全省各地走访发现,一些地方在河湖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上存在重工程建设,轻设计、管护;重人造景观,轻自然生态等问题,人力、物力投入虽大,但生态治理效果不明显,有些甚至对河湖生态产生了负面影响。

  人造景观破坏自然生态

  9月14日,记者走访了湖州市太湖旅游度假区小梅港、急水港等河道。发现这些河道均被厚厚的蓝藻覆盖,河水黏稠浑浊,仿佛铺着一层绿色的油布,与周边美景形成了强烈反差。

  记者通过河长公示牌联系到了度假区的相关负责人,他表示目前对蓝藻爆发没有好的治理办法,“只能靠物理打捞来解决问题。”

  蓝藻爆发的成因复杂,却是河湖生态失衡的集中表现。记者走访发现,小梅港两岸正开展的景点建设,让原本脆弱的河道生态系统遭到了更大的破坏。

  河边一个以旅游、婚庆、影视为主题的蜜月小镇正在建造之中,各类中西式仿古建筑沿河而建。河堤驳岸采用水泥灌浆方式浇筑硬化;供游客赏景拍照的游步道,也用水泥浇筑。降雨后积水无法下渗,岸边水生动植物无法生存。

  附近居民告诉记者,过去小梅港两岸都是绿地植物。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湿地、坑塘减少,河道周围的自然生态被钢筋水泥所替代。

  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省治水办(河长办)督查组在度假区督查时曾指出:部分工程项目,设计规划欠缺生态意识,违背生态规律,地面硬化过度,并存在河岸缺少原生绿化、河道生态景观效果差等问题。

  据介绍,度假区曾投资60万元,采用硬质驳岸生态优化技术、水生动物栖息地构建技术,计划对小梅港及附近水生态进行补救。但记者在现场看到,新种植的水生植物长势并不好,部分已经枯黄。

  “景观营造需符合生态规律,追求表面美观、不顾自然机理的改造方式,将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省治水办(河长办)相关专家表示。

  生态修复工程重建轻管

  河湖生态治理,三分建,七分管。一些河湖生态修复工程前期建设投入很大,但后期缺乏管理,不仅破坏整体景观,作用也难以发挥。

  8月底,记者在海宁市调查时,发现新塘河长安镇红色村段水质浑浊,支流南塘河岸边马路市场污水入河。在新塘河岸边,一条长约百米的木质游步道荒草丛生,行人稀少,栽种的绿化已经被长满倒刺的葎草和迅速蔓延的狗尾草取代。精心打造的河畔小花园里,两棵罗汉松已经枯死,草坪成了各类杂草的乐园,河里生态浮岛上的水生植物也已枯死。

  据了解,2017年,海宁在新塘河西段启动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海宁水投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红色村的游步道工程是一个节点工程,总投资13万元。该负责人承认,工程还在一年的养护期内,但是长效维护有所疏忽。

  栽满植物的生态浮岛、增氧促流的曝气装置、沿河而建的游步道,如今已是省内不少河道的“标配”。如果一建了之,缺乏科学养护、专业管理,作用适得其反。

编辑:徐光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