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专题活动 > 2019档案日 > 兰台之声

兰台之声2018年第21期

浙江鱼港:“最浙江”百岁老人见证浙江渔港的前世今生!

2019-05-28 16:27 来源:浙江在线 

点击播放按钮收听

  2010年上海世博园浙江馆一楼尾厅,一艘晶莹剔透的玻璃“大渔轮”蓄势待航,三艘代表不同时期的蓝色“小渔船”分别“泊”在甲板和舱顶位置,玻璃渔船的船壳上,循环播放着周信全老人及其子女、孙辈的视频和照片:从人工划桨的独木舟到马力强劲的柴油发动机渔船,从斑驳掉漆的木制家具到款式新潮的沙发茶几,从暗沉泛白的老照片到活灵活现的视频录像,“大渔船”向世人诉说着这个“最浙江”家庭的“前世今生”。

玻璃“大渔轮”上呈现的家具模型

  七代捕鱼、四世同堂的的周家是浙江省唯一的一户捕鱼世家,他们见证了舟山渔民乃至浙江渔民的生活变迁,折射出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和壮大,这也正是周家入选上海世博会浙江馆“最浙江家庭”的重要原因。

金色水产城

  周信全老人一辈子住在沈家门渔港边的墩头社区,今年已经一百岁了,共有8个子女,现在子孙满堂。从周信全老人手里的木帆船到如今孙辈们用的大铁船,周家的发展像一个缩影,印证着沈家门渔港的沧桑巨变。

  沈家门渔港是我国最大的群众渔港和海水产品的集散地,享有“东方渔都”之称,它与秘鲁的卡亚俄港、挪威的卑尔根港并称为世界三大群众渔港。这里的水产品产量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沈家门渔港

  位于沈家门渔港北岸的墩头渔业社,依托独特的区域优势,发展渔业生产——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直至人民公社都走在全舟山的最前列,曾经是舟山渔业的一面旗帜。故事的主人公周信全就曾是沈家门街道墩头渔业社社员。

  周信全生在海边、长在海边,祖祖辈辈以捕鱼为业。小时候他就在渔港边钓鱼,在大海里游泳,在滩涂上捉蟹……十五六岁就为了生计出海捕鱼,当时木帆船很小,遇到风暴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上代老渔民说:“三寸板内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就是对当时渔民艰辛生活的真实写照。参加渔业社后,周信全先在木帆船上捕鱼,后来也撑过机帆船,一直做到60岁才上岸退休。

百岁老人周信全近照

  到他儿子这辈时,正逢改革开放。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墩头渔业社也与其他渔业社一样,推行渔业股份合作制改革。改革一下子激发了渔民的生产积极性。周信全几个儿子也相继当上船老大,自己掌舵从事海上捕捞。

远洋捕捞生产一角

  最让老人感欣慰的还是自己的“事业”后继有人。他的孙子名叫周海峰,今年53岁,从事捕捞作业多年。10年前,他新买一艘渔船名为浙普渔61162号,150吨位,300多马力,比原来的周家旧渔船足足大了一倍,渔船仪器齐全,有彩色鱼探仪、卫星导航、单边带、雷达;船舱里还装了空调、液晶电视……有了这些,海上作业安全更有保障,枯燥乏味的船上生活也变得丰富起来。

周信全孙子驾驶的浙普渔61162号渔船(翁盈昌摄)

  周信全老人百岁寿诞时,全家80多人欢聚一堂,敬祝老寿星“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如东海长流水”,身穿崭新唐装的周老笑得合不拢嘴,给晚辈们发红包,尽享天伦之乐。

周信全与家人合影

  周老的媳妇郭翠珠说:“我阿爸福气好,如今四世同堂,人口众多,家族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儿孙个个孝敬。一家人关系和睦、团结融洽。这么多年来,几个妯娌之间从来没红过脸;男人们出门捕鱼,在家的女人有事,都去问阿爸,他会出主意、想办法,解我们的燃眉之急。”

周信全与孙媳一起欢庆2010年新春(翁盈昌摄)

  去年11月,墩头地块实施城中村改造,老人原居住的墩头老房子被征用。如今,老人在鲁家峙安置小区里安度晚年。

拆迁前的墩头老房子(翁盈昌摄)

  随着时代的前进,渔业资源的变化,很多渔民都改了行,但周家却把捕鱼事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下来。让周信全老人颇感自豪的是儿孙们都有出息:“过去,我的儿子都是捕鱼为生,没别的营生。现在,孙辈们有造船的,有当老师的,有做生意的……”如今,最大的重孙子今年29岁,也已经参加工作,老寿星还期待着五代见面呢。

  “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周信全的一生正是与海为伴、与海共兴的一生,也见证着海洋的无限希望与活力。

舟山海鲜夜排档

  走在沈家门渔港,微风吹拂,带来大海特有的咸腥味,这也是相伴周信全老人一百年的味道。周家的发展变迁之路也许只是浙江海洋产业发展的小小缩影,却能以小见大,折射出一个地方渔港、一个海洋大省的变革与腾飞。

讲述人:刘旭军

舟山市档案局(馆)长

编辑:谢劼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1999-2018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2019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