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专题活动 > 2019档案日 > 兰台之声

兰台之声2018年第17期

温州模式:一颗纽扣解难题!

2019-05-28 16:04 来源:浙江在线 

点击播放按钮收听

  温州的“第一”向来闻名,它的第一批私营企业主,第一批农村专业市场,第一批走南闯北的购销大军等……

“东方第一纽扣市场”

——永嘉桥头纽扣市场

  1980年12月,20来岁的章华妹收到了温州鼓楼工商所给她颁发的“个体工商营业执照”,编号10101,这张用毛笔填写的执照,是改革开放后温州也是中国的第一份个体营业执照。有了这份营业执照,章华妹做生意再也不用偷偷摸摸了。

中国第一份个体营业执照

  在改革开放初期,它的形形色色的“第一”,未必都有一张许可执照,也正因为这样,温州的改革更加非同小可。改革开放以前,温州由于地处海防前线,国家投资少、基础设施差,“五十年代是前线、六十年代是火线、七十年代是红线”这个比喻对它再形象不过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温州人民路

  为了生存发展,温州人被激发出民间经济的自由天性,不怕艰辛、不怕束缚,创造了“家庭工业”这样一种发展模式。这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私营企业雏形,从服装纽扣、低压电器到标牌制作、腈纶纺织,他们在国家计划的边缘拾遗补缺,从一家一厂、几家一厂到前店后厂、联厂成市,他们在近乎原始的商品生产中聚沙成塔。到1983年前后,温州的家庭工业已有10多万户,与之相配套,温州逐步涌现了十万购销大军。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温州港客运站

  谁曾想,地摊上的纽扣生意解开了发展难题,一时间温州的各种小商品专业市场遍地开花。

  1985年5月12日,上海《解放日报》发表《乡镇工业看苏南 家庭工业看浙南——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专题文章,首次公开提出了“温州模式”这个概念。

1985年5月12日

《解放日报》首次提出“温州模式”

  一时间,“温州模式”引起全国的瞩目。但“温州模式”一言难尽,它不像“深圳模式”有中央的决策,不像“苏南模式”有地方的规划,它是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的混合体,是体制外草根经济的顽强破土,是温州人突破禁区走市场的独特创造,因此不久引来了各界关于温州是“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还发生了著名的“八大王”事件。

“八大王”之一的“机电大王”郑元忠

  后来,原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袁芳烈正式宣告替“八大王”平反,他开了个电话会议,开到公社书记以上全市的干部。

  市委书记的旗帜鲜明,使温州私营经济发展如雨后春笋。1985年,温州的个体经济、股份制经济已占工业的40%,商业的50%和交通服务业的80%。

乐清柳市电器城

  但其实,温州到底姓“公”还是姓“私”的争论并未停止,反而愈演愈烈,新任市委书记董朝才通过全面调研提出了温州的路子要国营、集体、个体、私营“四个轮子”一起上。1987年,温州又出台了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八项政策法规,其中“个体挂户经营”“私人企业”“股份合作”等三项政策属全国首创。

中国第一条股份合资建设的铁路

  终于在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谈话”为温州卸下了外部压力。同年十月,党的十四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四大以后,一部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破天荒地重播了四次!这部名为《温州人》的专题片终于让“温州模式”扬眉吐气!

  人们如数家珍地传颂着温州的一个个改革创举,滕增寿绝地反击,救活了一个国有企业;南存辉点石成金,把开关厂变成了正泰集团;王均瑶胆大包天,成立了第一家民营包机公司;龙港人异想天开,建成了中国第一座中国农民城……

龙港农民城

  40年过去了,爱闯荡的性格依然深入温州人骨髓,每10个温州人里约有3个在外地发展。

  郑州市温州商会党委副书记兼秘书长章显秀说:“我们温商虽然常年在外,但温州是我们的根,我们都是温州人,我们会团结一心,做大做强‘温州人经济’,也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更大的能量。”

  这,就是温州人自创的“温州模式”。“温州模式”更是浙江献给中国改革开放的惊天巨浪。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温州人将继续弘扬“温州人精神”,用百倍的努力认真书写温州新辉煌。

讲述人:王高荣

温州市档案局(馆)副局(馆)长

编辑:谢劼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1999-2018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2019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