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块钱一碗的双桥粉干,承载了多少衢州人的美食记忆。而今,这一延续多年的传统衢州味道,却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陷入一场不得不面对的新尴尬:到底是保留传统,还是品牌革新?
为什么双桥的粉干与众不同?
9月25日早上,做了25年双桥粉干的舒雪良像往日一样,踩着一辆载满粉干的三轮车,来到几百米开外的“粉干长廊”,将刚刚生产加工出来的粉干一匾匾、一排排晾晒开来,场面蔚为壮观。
“粉干长廊”的名字是舒雪良取的,事实上,这“长廊”就是衢江区双桥乡的一座普通的老桥。但对舒雪良来说,这座“能吹神奇风”的桥几乎是他的“最大法宝”。上午,一股风从桥边的铜山源水库吹上岸,到了下午四点半后,这股风又会神奇地调个方向,从村里往外吹向水岸。正是这不同寻常的“湖陆风”,让双桥粉干独具特色。
“好的粉干不是太阳晒干的,而是风吹干的,两面吹的‘湖陆风’,可以让粉干的上下两面彻底风干,怎么拿都不断不碎,这才是双桥粉干的核心竞争力。”衢江区双桥乡党委书记梁斌说。
除了有“好风”,双桥粉干打响知名度靠的还有“好原料”。与市场上的粉干“面粉+淀粉”的原料配比不同,双桥粉干全部用大米作为原材料,洗米、浸泡、磨浆、压干、打碎、成形、盘条、晒干、包装一气呵成,很有嚼劲,口感极佳。
“我从小吃外婆烧的双桥粉干长大,现在住在城里,有时间就跑回来买些正宗的双桥粉干带回城里。”趁着下乡跑项目的间隙,市民蔡文良专程开车绕到双桥粉干厂,买了十斤粉干回去。他说,吃过城里这么多粉干,还是双桥的味道最地道,怎么烧都好吃。
什么导致双桥粉干“陷入尴尬”?
因为拥有一批忠实的“吃货粉丝”,双桥粉干在衢州市场一直稳稳把持着“特色地方小吃”的“金字招牌”。
“现在双桥粉干知名度提高了,做粉干的人也多了。”双桥乡副乡长张小琴说,目前双桥乡有2家企业、4家有正规工商营业执照的小作坊在从事双桥粉干的生产加工,生意都不错。以舒雪良经营的这家衢江区双桥粉干有限公司为例,因是双桥最早做粉干的企业,舒雪良又是双桥粉干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现在这家公司销售量一年比一年大。
“去年厂里生产了300来吨粉干,今年预计生产量350吨左右。”舒雪良说,现在厂里有7个工人一起帮忙加工生产,一批粉干从洗米浸泡到最后包装,大概需要两天。一年当中,除了梅雨季产量要减少一些,其他时间基本还算均衡,“无论一天能生产多少货,基本都畅销无阻”。
然而,生产经营户的“知足常乐”,却让梁斌有些坐不住。“现在这些粉干生产厂家,卖一斤粉干赚五毛钱,一碗粉干成本不过三块钱,但城里的饭店一碗粉干要卖十几块。”到底是选择“吃肉”还是选择“喝汤”,这是摆在双桥粉干面前的现实问题。
更尴尬的现实是,现在双桥粉干的加工与包装,并不符合现代人的饮食习惯。一盘条双桥粉干大概重六七两,可以烧三碗。但在家里粉干一般都是一个人图省事而选择的“快餐”,三人的分量要分解开并不容易。同时,那么大一个包装盒,里面只装两盘条粉干,拎起来既麻烦又碍事,并非长久之道。
如何让双桥粉干真正“走出去”?
双桥粉干是衢州历史悠久的特色小吃,早在45年前,当地人还在纯手工制作粉干,而现在,粉干几乎全部都是机器做的。“现在,全乡只有6个人还保留着手工制作粉干的技艺,年长的已经80多岁,最年轻的也65岁了。”梁斌说。
如何将这手工技艺传承下去?这是双桥乡政府正在关注的问题。但前提是,得先有一个产业和大企业去支撑。“现在双桥人只知道如何做出最好的粉干,如何把粉干推向更大的市场,他们是门外汉。”梁斌说。
“我们希望和有实力的企业一起,把双桥粉干这个产业真正做起来。”梁斌说,双桥粉干的商标价值已达50万元,如何让这些有技艺有经验的人“坐收其成”,而让更专业的人来做更专业的事,让双桥粉干真正步入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运作之路,已是当务之急。
事实上,如何让双桥粉干走向更多人的餐桌,梁斌的心里早就“画好了一张图”。“首先要把品牌和名气打出去,搞一场粉干文化节,在会展中心邀请一批厨师,现场烧现场比,吸引消费者一起过来品鉴。”他说,只有知名度提高了,做这个产业才有意义。
考虑到各地都有人做粉干,衢州本地市场基本饱和,开拓外面的市场显得更为重要。最近一段时间,梁斌正在为双桥粉干“走出去”奔波忙碌。无论是打造全球放心食品生产供应基地,还是让双桥粉干走进世界针灸康养大会,抑或是让双桥粉干变成旅游产品,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增加其附加值……每一步都不遗余力。
而在舒雪良每天晾晒粉干的桥底下,正在规划一大片湿地花海。不久的将来,“湖陆风”从水库吹上桥头的同时,也将每一季的花香一起吹过来,浸润着每一丝粉干,“花香系列”双桥粉干或将成为新晋“网红”产品。
当然,他们更希望粉干可以变成一种食材。“粉干与意大利面的原料是一样的,但目前西餐与中餐的价值却差距不小。”梁斌说,希望有一天,双桥粉干会走进西餐桌,或像方便面一样装进每个人的旅行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