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专门发文,街镇法审员如何当好“守门人”?

2025-07-24 15:25:01 来源:潮新闻 记者 戚祥浩 通讯员 冰秀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一个违规文件、一次违法决策,往往成为引发连锁信访、败诉乃至群体事件的导火索。

  近日,温州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全市乡镇(街道)合法性审查工作质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以深化街镇合法性工作改革为牵引,建立健全权责一致、程序完备、相互衔接、运行高效的合法性审查工作机制。

  法审员是负责对本区域行政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策、行政执法决定等事项进行合法性审查的专业人员。作为专业把关者,法审员作用的发挥成为合法性审查工作机制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一环。浙江在全国率先建立县乡法审员制度,在街镇,他们有个特别有分量的称呼,叫街镇法审员。

  街镇法审员,如何当好“守门人”?

  “揪”出问题与隐患

  “这可不行,合同里没有违约处理条款,万一出了问题,咱们甲方可就被动了!”不久前,洞头区大门镇法审员陈青青对着眼前的《2025 年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政府购买服务合同》皱起了眉头。

  原来,在仔细审查这份合同的过程中,陈青青发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合同里居然没有设置违约处理条款。这意味着,如果乙方提供的过程中不达标,比如免疫密度没达到要求,或者抗体合格率不足,甲方将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甚至连索赔都没有依据。

  陈青青深知问题的严重性,她立刻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法审意见:增补具体的违约责任条款。明确规定,一旦乙方出现服务不达标的情况,甲方有权扣减相应费用,并且可以主张赔偿。

  洞头区召开合法性审查指导及审查工作文件解读会议 温州市司法局供图

  其实,涉公合同缺乏违约责任条款设置的问题并不少见。在行政机关对于相对方违约的防范意识相对薄弱,这种状态导致行政机关很多涉公合同在签订时容易忽略违约责任条款的设置。可一旦相对方真的违约了,行政机关就会发现,由于违约责任不明确,自己反而处处受制,陷入被动局面。

  今年以来,温州全市乡镇(街道)法审员通过对5287项事项的审查,累计提出14228条意见,数量居浙江省前列。

  温州市司法局政府法律事务处处长陈先豪告诉记者,法审员在审查过程中,就像拿着一个“放大镜”,凭借专业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乡镇(街道)的各类事项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法律问题和隐患。

  为“法审员说不”撑腰

  从文件制定的合法性到决策程序的合规性,从合同条款的公平性到执法决定的合理性,如何确保每一项决策、每一个文件、每一份合同、每一次执法都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答案清晰而明确:加强法审员队伍建设、提升其专业素养,是关键前提。

  记者注意到,《通知》要求,在2027年12月前,各县(市、区)在乡镇(街道)编制总量内,每个乡镇(街道)应当配备1名(含)以上法审员。法审员需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即便过渡期间的临时法审员,也需要具备法学本科以上教育背景,或者有相关法律工作经验。

  温州市召开行政合法性审查业务培训会,市、县、乡三级法审员200余人参加培训交流 温州市司法局供图

  目前,全市184个乡镇(街道)共配备法审员384人,其中持有法律职业资格的法审员166名。“温州还开展了分类分层培训机制,通过‘1对1’指导、实训基地等模式,实现法审队伍能力与工作质效双提升。”陈先豪说,为避免审查流于形式,《通知》明确对于行政复议被纠错、行政诉讼败诉案件,倒查合法性审查制度执行情况。

  如果乡镇(街道)承办机构不愿采纳法审员意见,怎么办?《通知》规定,承办机构应及时主动与审查机构进行沟通,说明不采纳的具体原因。倘若经过充分沟通,双方仍无法就审查意见达成一致看法,那么起草、承办机构和审查机构都应当及时向各自的分管负责人如实报告相关情况。在后续提请集体讨论决定相关事项时,还需将这一分歧情况详细说明,以确保决策过程的透明、公正,让法治精神贯穿基层事务处理的每一个环节。

  倒逼依法治理体系完善

  乡镇(街道)法审员的工作不仅在于发现问题,更在于倒逼基层依法治理体系的完善。

  为了规范丧事办理,鹿城区某街道曾拟定了一份实施方案。其中有一条规定格外引人注目:“发现殡仪服务机构提供冰柜服务的,一律予以没收销毁,并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街道承办机构工作人员本以为,这样的“铁腕”规定能有效杜绝一些可能出现的乱象,结果法审员一眼就察觉到了其中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明确规定,行政强制措施只能由法律、法规来设定,行政规范性文件没有这个“权力”去创设。而方案中直接规定“一律没收销毁殡仪服务机构提供的冰柜”,这明显就是违法增设了行政强制措施。不仅如此,这样的条款如果实施,不但会损害街道的法治形象,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法律纠纷和社会矛盾。最终,街道承办机构反思了方案中存在的问题,采纳了法审员的意见,对方案进行了调整完善。

  鹿城区法审员及法律顾问与村委代表现场沟通项目合同条款事宜,并提出合法性审查意见。温州市司法局供图

  除了内容的合法性问题,洞头区法审员发现,部分起草文件在起草过程中会出现程序履行不当、时间安排不足等问题,如果等到法审阶段才发现纠正就晚了,将影响文件项目的整体推进。为此,该区创新“立项+”模式,从前端介入保障重大决策事项顺利推进。法审员全程参与决策的起草、论证、审查等各个环节,提供合法性建议,避免了后端纠错的时间成本。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法审员提出的审查意见,犹如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直击基层治理的痛点。在文件制定、决策程序、合同管理等方面,这些意见促使乡镇(街道)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以往因制度不完善导致的文件漏洞百出、决策反复修改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法审员的工作在暴露问题的同时,也反映出基层工作人员法律素养不足的现状。这倒逼乡镇(街道)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法律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此外,温州还制定了合法性审查负面清单,明确乡镇行政规范文件不得设定的事项,如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减损公民权利或增加义务的内容。同时,在全市开展乡镇(街道)法治建设攻坚专项行动,系统梳理17项涉法高频事项,涵盖行政决策、征收拆迁、产业监管等领域,推动基层治理从“事后纠错”向“事前防控”转变,不断完善依法治理体系。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