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波照日情无奈
碧草连天恨未消
欲问梦中传彩笔
柳丝低拂曲栏桥
浙江在线2月20日讯(通讯员 王丽燕 萧五水)萧绍运河是浙东运河的西段,又名西兴运河,是萧山的母亲河。老底子的萧山人都亲切地叫它“官河”。这条1700多年历史的黄金水道,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浙江段遗产河道之一。从滨江西兴出发,绵延20多公里,流入绍兴,横贯萧绍平原,哺育了两岸儿女,孕育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
浙东运河在城厢境内有6公里左右,在城区的部分俗称城河,约2公里。船行如梭,历史上宋高宗、康熙、乾隆、孙中山都来过这里;光阴似箭,明清时期两岸的上街、下街商贸繁荣,可以说是当时萧山的中央商务区;岁月如歌,许洵、陆游等文学家、诗人笔下,都有着江寺、祇园寺、梦笔桥等运河沿线许多著名建筑的身影……
一条运河,串联古桥,诗意成景。才情横溢的诗人们踏乘轻舟,一路东行,观钱江潮,游萧然山,吟江南韵。桥洞附近的自然风光和古镇的繁荣兴旺,也与缓缓东去的运河水一并写于诗人笔下。
城厢迄今为止完好地保存了七座古桥,从东往西分别为回澜桥、东旸桥、惠济桥、梦笔桥、仓桥、市心桥、永兴桥。这七座单孔石桥均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11月,城厢街道召开“奋战一百天,干好十件事”十大项目发布会,启动了城河七古桥亮灯工程,对浙东运河萧山城厢段(城河)上的七座古桥进行文化景观亮化。近日,工程竣工,七座古桥带着新景致“亮相”在大家眼前。
每晚七点,城河上的古桥都用光影,讲述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
△回澜桥
回澜桥是萧山城厢古镇最高大的一座圆拱石桥,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回澜桥位于萧山老城东门外,浙东运河流经回澜桥向东往北,又转弯向东流去,据传当年城厢居民送亲、迎亲、送别家人都到此桥头,小小的古桥存放着萧山人淡淡的乡愁。因此,此处将光影声融为一体,做立体呈现,突出聚散两依的场景感。
△东旸桥
东旸桥是城河上众多古石桥中比较有特点的一座桥,桥北有一个平坡,桥面靠西的石阶上有两条间距0.5米、宽0.3米的平石板,供双轮车通行,这种设计在萧山极为罕见。据查,东旸桥始建于明代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清乾隆二十年(1755 年)重修。此地据传古时为市井繁荣之地,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故而设计在此用灯光投射古代街市场景,体现运河商贸繁荣景像。
△惠济桥
惠济桥是比较有特色的一座古桥,北端有1米高的石台,两端各设石阶7级,呈八字状,有利过桥和东西街道的交叉安全。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八年(943年),清同治六年(1867年)桥边竹林寺僧善缘重修,竹林寺又称惠济寺,桥因而名惠济桥。此处又曾以竹林寺妇科闻名。工程设计上,灯光渐变明暗,以此纪念轰炸中逝去的人,并投射药方若干,体现救死扶伤人文精神。
△梦笔桥
梦笔桥位于江寺南面,是萧山区见于史册最古老的桥梁之一。始建于南朝齐建元二年(公元 480 年),历代屡经修葺。南端立一石碑,镌有“古梦笔桥”及咏桥诗的碑,碑上刻北宋文人华镇的咏桥诗:“绿波照日情无奈,碧草连天恨未消。欲问梦中传彩笔,柳丝低拂曲栏桥”,有传“梦笔生花”这个典故就是这梦笔桥而来。陆游也曾在梦笔桥写下《舟中感怀三绝句》中的一首:“梦笔亭边拥鼻吟,壮图蹭蹬老侵寻。不眠数尽鸡三唱,自笑当年起舞心。”梦笔桥联动仓桥,两桥之间形成灯光诗路小品。
△仓桥
仓桥又名丰济桥,东侧桥额上镌刻“城中第四桥”,西侧桥额镌刻“丰济桥”和“古仓桥”。桥南东侧有题记一处,碑上刻有“道光丙申桂月重修”字样(道光丙申年为 1836 年),下为捐助修桥人名录。桥边做灯光小品,定制运河文化象征的图案,与江寺运河博物馆展陈里外呼应。
△市心桥
市心桥位于城厢街道市心南路上,又名真济桥,始建于南宋,称都亭桥,原来旁边有跓跸亭,桥面中间东西石栏外侧分别刻“古真济桥”和“市心桥”。桥边有两位古代老者在下棋,一顽童在边上观看的塑像,让人回忆旧时古桥边市民生活的岁月。此处以桥面为载体,配以动态鱼群灯,供市民娱乐。
△永兴桥
永兴桥位于运河萧山老城区西端,据南宋《嘉泰会稽志》称“西桥”,明嘉靖《萧山县志》称“永兴桥”。如果说回澜桥送故人东去,那永兴桥则是笑迎八方客,因此在灯光设置中打造动态的轮回,让运河古桥相互呼应,展示萧山人民大气好客的文化。
一条城河,从西到东,滋养一座城的百姓,积淀一座城的底蕴。千百年来,城河上的古石桥饱经风霜,却不卑不亢地从历史中缓缓走来,用独特的肌理纹路,铭记着这段光影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