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寓民宿内,创客们正在为民宿发展出谋划策。(厉晓杭 摄)
来自城市的孩子们正在体验采茶。(厉晓杭 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发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向田间、奔向农门。对于创客一词,大家并不陌生,可就广袤的乡村而言,最稀缺的资源,或许不是旅游、土地、资金等,而是人才。
位于东海之滨的春晓,自然风光旖旎、人文历史厚重,具备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肥沃土壤,却一度“养在深闺人未识”。
酒香也怕巷子深。一群扎根乡村的年轻创客,有的擅长推广营销,有的擅长信息技术,有的擅长产品开发……这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建立起“春晓乡旅创客工场”,当起“乡村旅游策划师”,在不遗余力推介家乡的同时,也不断地实现自我价值。
搭一座“桥”
连接乡村和城市
只要天气晴好,春晓民丰村的人气总是火爆的。上周末,当笔者到访时,仅一个早上,村里就来了6批客人。
这个资源禀赋并不突出的小村,仅有居民400余人,为何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村?
这一切,都源于“创客工场”。
“从2009年起,我们村里几个大学生村官和年轻人,就开始做‘开心农场’。那时候小火了一把,可很容易被模仿。”“创客工场”成员钱一旦告诉笔者,为了做出有创意的产品,大家一致决定发展乡村民俗游。2016年7月,“创客工场”正式成立,从最初由街道大学生群体发起,到现在新增了20余名旅游从业者。“我们需要搭一座‘桥’,连接乡村和城市。”
从亲子游、夏令营、工会活动到研学游,民丰村每月都有活动,场场活动都会爆满。2015年9月,北仑区首批民居民宿在这里开办。自此以后,乡村旅游的火种迅速传播开来。
坐落于村中心的周氏宗祠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结合“重耕、崇教、忠孝、节俭”的族训,这里被打造成一处文化礼堂,宗祠二楼还开辟了一间小型乡村博物馆,用来保存和展示民丰村的文化遗存、物产特产等。
舞龙、垛草绳、做青团、采茶叶、参加旧时农具展、碾米粉……以前门庭冷落的旧祠堂,现在成了游客的网红打卡点。
家住鄞州的游客鲍女士告诉笔者:“由村民带着孩子舞龙、做青团、烧大灶,这么难忘的民俗游,在别的地方很难一次体验全。”
创意而丰富的民俗游,为村里带来人气,也为村民打开了致富新空间。
不少赋闲在家的老一辈村民,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70多岁的村民孙信德负责教游客舞龙。“这舞龙现在年轻人都不会了,我周末舞一舞过把瘾,一天还能赚150元钱。”
编草鞋、碾米粉,村里阿婆们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甚至,有青壮年还做起了地陪,一天也拿到150元至200元的收入。
去年,民丰村的旅游收入达到了200万元,直接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
就地采购
好产品卖出新价钱
小小土豆,卖出20元一公斤的高价,供不应求,甚至还卖到了北京。双狮土豆,就是这么火。
一个村办土豆节,会有人气吗?这曾是“创客工场”负责人周晓菠的担忧。她一手策划了土豆节,并致力于春晓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设。“我们土豆节打出‘亲子牌’,游客可以参与农事体验、美食制作,没想到效果特别好。”周晓菠说,因为土豆节,双狮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村民们看到商机,纷纷做起民宿生意,日子越过越滋润。
回乡创业的90后小伙子周可,回到民丰村开起大茂记年糕坊,上了正轨后,他也主动加入“创客工场”。“除了自己创业,我还得为村里做点事。”周可说,冬季是年糕销售的旺季,夏季得谋求转型。而加工时令农产品,统一包装销售是提高营业额的好办法。
前几年,年糕坊尝试制作腌冬瓜时,量并不大,周可的爷爷就直接把田头种植的冬瓜运过来加工。不曾想,农家味道颇受游客喜爱。“村中的农户很多,为何不从村民那里收购呢?”于是,周可着手实施了这一计划。这样一来,年糕坊不愁货源,村民不用拉着沉重的冬瓜往菜场跑,就地就能解决销售问题,一举多得。
村中的野味资源也得到充分挖掘。老底子的烤笋干、加了野生薄荷的麻滋……“这些细节方面的创新和改进费时费工,光靠村委会的努力是很难做到的。乡村旅游呼唤年轻的创业者,在提升游客体验的同时,又为乡村经济带来活力。”民丰村党支部书记周成达说。
随着乡村旅游的持续火爆,俞家年糕、“海和森”系列食品、三山玉叶、民丰竹笋、双狮土豆、干岙泥螺等春晓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大幅提高。
创新理念
星星之火点亮乡村
创客深耕乡村,激活了农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
编写“春晓乡旅”微信公众号文章、操作“创客商城”后台系统、实现民宿农家乐在线预订、规划发布精品游览线路、策划旅游文化节等大型节庆活动……这些,对于创客们而言,都不在话下。
然而随着产品供给的丰富、旅游经验的增加,不少向往乡村的城里人,也不仅仅只满足吃一场“农家饭”这么简单,而是渴望体验最悠久、最朴实、最地道的乡土风情。
“创客工场”的姑娘小伙们,摸透了游客这一心理,把大部分的业余时间用在了头脑风暴和试验创新上。要办好乡村旅游,吃住游娱购一个都不能少,如何实现“土特产”和“伴手礼”的紧密结合,是他们思考的重点。
双狮土豆、年糕、年糕片、海产品……周晓菠带着大家整合资源,经过合理搭配,推出了精致的春晓“伴手礼”礼包,不但解决了农特产品单一过剩的问题,也提高了产品的价值。
三山村境内,不缺茂密的竹林、壮阔的云海、清澈的溪涧和优美的田园。一到夜晚,青山簇拥中的宁静村庄显得尤为幽静,颇有世外桃源之意。
在周晓菠的发动下,有想法的年轻人、时兴的老年人,纷纷办起民宿。星星之火,点亮了乡村。如今,春晓辖区内,民宿已有76家,多为村民自主创业。
宿说·等花开的80后民宿主人虞芳芳从一个全职妈妈,转型成创客。木棉房,茉莉谷,桃花屋,两居樱花亭,总共5个主题的房间,凝聚了她的心血。“我想营造一种家的感觉,与天南地北的朋友聊聊天。我在乡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虞芳芳告诉笔者,民宿是一个平台,把有趣的人都联系在一起。在繁花盛开的小院中,创客们可以喝喝咖啡,聊聊创意,谈谈发展,在宽松的环境下,更容易想到好点子。
同样感受到乡旅蓬勃发展的,还有乡寓民宿主人章蕊。这位在香港待了10年的80后回到北仑,竟想着在春晓开一家精品民宿。“我主打精品生活理念,整栋出租,一天只接待一批客人。”章蕊说,才刚刚起步,但是创客们都给自己出了不少点子。下一步,她打算在民宿中陈列春晓“伴手礼”和农特产品,为好产品打打“广告”。
在前不久举办的2019中国(宁波)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上,也出现了创客们的身影。周可带着彩色年糕、特色糕点拼盘一到现场,便遭遇游客围观,其中还有不少外国友人。这些带着春晓特色的乡愁味道,被带到了更远的地方。
小细胞迸发大能量,小创客带动大旅游。数据显示,今年年初以来,春晓已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00多万元。
■记者手记:
这几年,乡村创客在农村的存在感与日俱增。有的是外来资本进驻,有的是本地青年创业,创客类型更趋多元化。乡村创业,提供的是一种落地的创业体验、文化浸染、休闲观光等功能。这是乡村文旅生态的重要构成部分。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春晓乡旅创客工场”中,土生土长的年轻人居多。他们有故土情怀,有创业头脑,有创意理念,有能力为农村带去新的“流量”。当遭遇挫折和困难时,这些年轻人更不容易退缩,更耐得住寂寞。
当一帮志同道合又怀有共同理念的年轻人聚在一起,碰撞理念、整合资源,他们产生的能量,可能是巨大的,或许,可以让一个乡村真正走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