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市天天说 正文

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共享篇

2017-10-10 08:01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金波 刘乐平 陈宁 马悦 李攀 黄珍珍
浙江城镇用户数最多,
影响力最广的微信公众号

CshKFlnbv_KAHfxHAAPZF38_8jc666.jpg

2005年1月26日,习近平在长广煤矿井下慰问煤矿工人。浙江在线记者 周咏南 摄

  让每个人全面享有发展成果

  共享是全面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内容而言的。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

  ——习近平

  共享发展是为了全面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共享各方面建设成果——不仅是经济建设方面的物质成果,还应包括保障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等,同时,还要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这也是全面共享的题中之义。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倡导建设“法治浙江”,正是为了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倾力为民办实事,把群众利益始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建立健全的长效机制延续至今。

  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

  习近平在浙江改革开放的先行实践中,早已敏锐地意识到,处在这样一个重要变革的时代,浙江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必须把推进法治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006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习近平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阐明了“法治浙江”的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在2006年4月25日召开的浙江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上,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法治通过调节社会各种利益关系来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法治为人们之间的诚信友爱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法治为激发社会活力创造条件,法治为维护社会安定有序提供保障,法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制度保障。

  浙中一个小村自发的基层民主探索,让习近平看到了群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利、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新路径。

  在武义县后陈村,坐落在村口的老村委大楼清新静谧。正门口的一张合影记录下这个小村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天。

  2005年6月17日,风和日丽。村民们听说省委书记习近平要来,纷纷放下手头的农活,赶到村委会门口迎候。一下车,习近平就走到村务公开栏前认真地查看。当看到村里小到一瓶墨水、一把扫帚的支出都“晒”在墙上,接受村民监督,他马上给予了肯定。

  后陈村是一个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另类典型。它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先进村”,但随着当地大开发、大建设的推进,村集体收入逐年猛增,村务却因村级财务管理不善陷入混乱,干群关系紧张,先后两任村书记因经济问题“落马”。后来,上级党委对症下药,强化村级治理,赢得民心。

  在当时的浙江,后陈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习近平敏锐地看到了问题所在,权力腐败、分配不公的背后实则是人民民主权利没有得到根本保障,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缺乏有效途径。时任武义县委书记金中梁回忆说,当听到后陈村创建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村务、约束公权力后,习书记随即来到后陈调研。

  “没有监督的权力,肯定会趋向腐败,这不是人的问题,而是制度的问题。”和村干部座谈时,习近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后陈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是农村基层民主的有益探索,方向是正确的。

  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讲到了村干部和村民的心里,掌声一次又一次在小小的会议室里响起。后陈村首任村监会主任张舍南回忆,调研结束,一行人走到村委会门口时,习书记主动邀请村干部一起合影,“习书记这是在给我们这项创举鼓劲打气!”

  从那以后,后陈村不断摸索完善村监会制度。2010年,全国人大修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时,规定“村应当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或者其他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肯定了“后陈经验”,治村之计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治国之策。今年8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八次会议,会上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指导意见》。

  13年来,后陈村连续保持群众零上访、干部零违纪、群众零投诉、违规收入零入账。村集体经济也从10多万元增长到400多万元。

  在民主法治村的示范带领下,目前,浙江省95%的村基本达到了“由民做主”: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10多年来,浙江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完善基层民主自治机制,扩大有序参与,强化权力监督,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从“替民做主”到“由民做主”,依靠民主法治,浙江夯实了基层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从法治浙江到法治中国,造福人民这一价值定位从未改变。

  制度是为民办实事的保障

  民生记心头,事事总关情。

  习近平将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当成一面镜子,审视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群众在哪些领域、哪个环节还没有充分共享发展成果,哪里就是工作的重点。

  就业是民生之本。

  充分就业,人民才能改善生活,社会才能安定。习近平把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摆在民生工作十分重要的位置,多次调研并作出指示。

  2003年9月11日,习近平“意外”地来到杭州中策职业学校。“最早的方案里可没有我们中策,是习书记自己提出要看一所中等职业学校。这说明习书记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更是对年轻人就业问题的重视。”想起当年的情景,时任中策职业学校党总支书记宓铨尧记忆犹新。

  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应届大学生毕业的第一年,社会上有一些关于“就业难”的讨论。习近平在中策职校了解到,职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很好、特别抢手之后,非常高兴。他说:“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英雄不问出处,只要掌握了一技之长,就能在社会上立足发展。”

  10多年来,浙江省全面落实中央就业政策,积极扩大就业面,取得丰硕成果。2012年至2016年,全省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左右,低于全国水平,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局势总体稳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5年超过95.5%,位居全国前列。今年召开的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更进一步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认真做好就业援助和创业帮扶,不断提高就业质量。

  社保是民生之需。

  浙江“失海”渔民生活来源缺乏保障等问题一度非常突出,习近平对此非常关注。2004年9月3日,习近平来到舟山桃花岛考察,在塔湾村渔民吴瑞庆家中逗留良久。

  “习书记一来就笑着跟我握手,非常和蔼。还问了我许多问题,比如渔家乐的房间价格、游客数量……”吴瑞庆回忆说,当知道自己是渔民转产转业后,习近平关切地询问渔家乐的经营和家庭收入以及社会保障情况。

  1995年,在海上捕鱼23年之久的吴瑞庆“上岸”办起了塔湾村第一家渔家乐。当得知渔家乐仅夏季收入就有2万多元,比捕鱼收入高得多时,习近平说,要加强对转产转业渔民的就业技能培训,引导渔民从事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海洋运输和休闲渔业等。分别前,习近平嘱咐随行干部:要不断加强和保障转产渔民的生产生活。

  如今,吴瑞庆的渔家乐已几经翻新“升级”。“一年能赚20多万元,还给儿子在城里买了房。”吴瑞庆说,如今养老也不愁了,每月还能领取渔民养老补贴230元。“习书记来时,村里总共才12家渔家乐,现在已经发展到64家,村里有300多名渔民从事旅游业。” 塔湾村党支部书记周国南告诉记者。

  截至2016年底,全省经核定的传统海洋捕捞渔民已有约60%参加社保或享受生活补贴,月待遇水平在900元至1500元之间,较好地解决了老年渔民的养老后顾之忧。同年,全省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1317万人,比2012年增加251万人,年均增长5.43%;建立失业保险金标准随最低工资标准实时调整机制,失业人员月人均领取失业保险金1321.48元,比2012年增加379.58元,年均增长8.83%。为103.33万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56.35亿元,为127.04万名农民工支付一次性生活补助41.86亿元。全省失业保险促进就业支出总额131.87亿元,惠及618.65万人次。

  健康是民生之源。

  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始终把建设卫生强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摆到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亲力亲为抓卫生抓健康。

  2003年12月19日,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和视察杭州市小营巷卫生工作46周年纪念日前夕,习近平来到小营巷调研。

  浅浅小巷,悠悠岁月。习近平缓缓步入小营巷56号墙门——“毛主席视察小营巷纪念馆”。在纪念馆后院,几口大水缸一字摆放。时任社区主任陈慧芳告诉习近平,这就是毛主席参观小营巷时的水缸,当年毛主席打开水缸检查里面有没有蚊子幼虫。习近平听后,旋即俯身打开同一口水缸查看。抚今追昔,他感慨地说,毛主席当年如此重视卫生工作,我们各级党的干部更加要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摆在心里、抓在手里。

  在随后主持召开的小营巷“爱国卫生运动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了“没有人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的先进理念。他还围绕构筑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防疫大堤”,对公共卫生建设的重要性、公共卫生体系构建、坚持预防为主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要求。他特别指出,农村卫生工作是公共卫生工作的薄弱点和难点。结合浙江实际,农村卫生工作要重点解决“有钱看病”“有人治病”“有人管事”等三个问题。

  2005年,习近平在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明确提出,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没有卫生现代化,就没有全社会的现代化。全会提出了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公共卫生建设工程等卫生强省建设的六大主要任务。2006年,浙江省制定出台了《浙江省卫生强省建设与“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纲要》,并将农村卫生工作作为建设卫生强省的重中之重。从此,浙江的医疗卫生工作迈向新的征程——创新性地设计并实施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着力推进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历史性地为农民提供了免费健康体检。

  多年来,浙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大步向前,大力建设卫生强省。浙江全省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从2004年的75.97岁提高到2016年的78.4岁。目前,浙江已实现“县县皆有名院、县院皆有名医”的阶段性目标,县域平均就诊率达到84.99%,群众看病就诊满意率在90%以上。

  教育是民生之基。

  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十分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着力推进教育强省建设。

  2006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新杭州人子女学校”——杭州树人小学看望小朋友。参观学校的“爱心小屋”,他细致询问如何获取爱心积分和奖励方法;走进正在上课的语文课堂,看着孩子们高举一双双小手,抢着回答问题,他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行至操场,看见学校“少年交警”英姿飒爽,他拍手称赞……来到“六一”联欢活动的现场,孩子们为习近平系上了红领巾。时任树人小学校长金小龙说:“习书记脸上满是慈爱。”

  习近平深情地说:“祖国各处都是大好河山,这些大好河山的子女到杭州来生活,杭州叔叔阿姨们也应该关爱你们,支持你们,让你们迅速适应这里的环境。”临走时,习近平再三嘱咐金小龙,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来的,要让孩子们共享优质教育的甘甜雨露。

  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一直是浙江省委省政府重视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2006年,我省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政府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09年,设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专项基金;如今,符合条件的外省务工人员子女在浙江全面实现流入地升学,在我省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总量达143.9万人,占全省义务教育段在校生的28.5%。

  习近平高度重视素质教育。

  2005年5月17日,习近平在绍兴调研期间,关心素质教育发展,专门来到绍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他察看了中心设施,询问教师队伍建设,还与孩子们一起愉快地制作手工玩具。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保证,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对中小学生进行文化教育,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教授,而且更应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只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有机交融,才能使一个人真正树立科学精神,“活化”所学知识,正确认识世界,能动改造世界。

  如今,浙江教育事业走在全国前列。全省所有县(市、区)均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

  促进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人民健康、促进教育公平……在一次次调研中,在和基层干部群众的广泛接触中,习近平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如何通过建立一套长效机制为民办实事,重点解决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

  2004年,一场关于“小事”的讨论引起了习近平的关注。原来,湖州一位退休教师写信给当地媒体,批评当地一些干部办事拖拉、马虎的作风。他在信中讲述了自己跑了7天,却连到药店配药、申请安装水表交费和退订重复报刊这3桩小事都没办成的经历。这封信震动了当地干部。由此,湖州市级机关开展了“群众利益无小事”大讨论。

  当年6月3日,习近平来到湖州,在专题调研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等工作时,再提此事。他说:“为民办实事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工作中去,带着深厚的感情帮助群众解决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使广大群众真正成为现代文明成果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他指出,制度是带有根本性的。要使为民办实事工作长期坚持下去并不断深化提高,关键在于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实事项目选择、决策、实施和督查考核等各个环节,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

  一个重大举措已在习近平心中酝酿成熟。2004年10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重点工作领域为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城乡住房、生态环境、扶贫开发、科教文化、权益保障、社会稳定等10个方面。这十大领域集中了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反映了群众最直接的呼声,代表了群众最现实的利益。《意见》同时就建立健全民情反映机制、民主决策机制、责任落实机制、投入保障机制、督查考评机制作出了制度安排。

  2005年2月,在省人代会上,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突出抓好十个方面实事”,开启了每年为民办十件实事征程,找准了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建设的切入口。2006年,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公共财政向“民生财政”转变的思路。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改善民生,最大程度惠及百姓。

  10多年来,浙江坚持每年办好十件实事,重点解决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这十件实事的总体方向相对固定和明确,坚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但是,在确定每年具体实事项目时,又坚持与时俱进,既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又紧贴群众民生需求,真正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2005年,民生实事重点关注人民群众的就业、养老等基本生活问题;2006年至2007年,开始关注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问题,将老人白内障复明、学生爱心营养餐补助、送戏送书下乡等实事列入其中;2008年开始,安全领域从关注安全生产拓展到公共安全领域,提出了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建设要求……

  目前,浙江民生实事的内容更加丰富,重点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要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在党委、政府办实事过程中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今年7月6日,在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时任代省长袁家军代表省政府向大会报告上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半年政府工作时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切实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提高以平安为目标的社会治理能力,年初确定的十个方面民生实事进展顺利。

编辑:徐光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