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频道8月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叶临风)“既然曾给别人留下一份希望,现在无论如何,我都不会把这份希望夺走。”说这话的小伙子名叫邱世杰。8月7日,从他体内提取的25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踏上了空运美国的旅程。这是杭州第四例造血干细胞跨国捐献,也是浙江省第一例“跨国捐献、省内采集”(以前采集要去北京)。
百万分之一的配型概率
“非血缘关系之间的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只有万分之一,甚至百万分之一。”在医护人员抽取血液样本时,邱世杰一抬头,无意中看到宣传册上写着这么一句话。
2016年7月,邱世杰在杭州市余杭区临平街道组织的献血活动中一起留了血样。事后他说,以往4、5次的献血经历,让他以为这区区10毫升的血样无足挂碍。
就这样,邱世杰成为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资料者库(中华骨髓库)的捐献志愿者中的一员。
从丽水遂昌来到余杭良渚,转眼已近十年。每一天,邱世杰接待着形形色色来店里美发的顾客。他爱这座城市,乐得其所,也谈了女朋友,近期还准备买房。
但直到今年5月接到余杭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电话的那一刻,他说“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真正与杭州融为一体了。”
邱世杰被告知,自己的造血干细胞留样与一名美籍华裔血液病患者初配配型成功,他有望成为余杭第一位跨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一次体检抽血整整二十七试管
“抽得一次比一次多。”7月10日,邱世杰发了一条简短的微信。
“由于涉外高配的流程更为繁琐,对血样要求也更严格,邱世杰不仅做了多次体检,光是一次血液指标检测抽血就多达27个试管,捐献前还连续打了4天‘动员剂’。”邱世杰甚至一度出现腰酸、头晕脑胀类似感冒等不适症状。
但是,余杭区红十字会副会长吴芳华说,从头到尾,他没有过片刻犹豫。
“在我3、4岁的时候,得过一次血小板减少症,治疗花了很长时间,最后也是因为好心人的帮助才得以康复。”大姐邱丽珍说,她的这段经历,在全家心中都埋下了“救扶他人”的念想。
后来,二姐毛文娟从了医;如今,小弟邱世杰则要把这份爱传递到万里之外。
“滋滋……”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从邱世杰的体内一点点被提取,共计250毫升混悬液。仰卧在病床上的他,或许并不知道,自己背后的一连串数字:浙江第6例、杭州第4例、余杭第1例跨国捐献者,浙江省第1例“跨国捐献、省内采集”者。
更重要的是,他是余杭全区3212位造血干细胞捐献入库志愿者之一。
从留下血样、到配型、再到最后成功捐献,邱世杰只用了一年时间。由于配型成功概率极低,许多志愿者的血样在中华骨髓库一存就是十多年、甚至更长。
邱世杰一直说,自己是幸运的。“既然能够救人一命,受这么一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或许终生都见不到被捐献者
“一年了,我不知道你怎么样了,但我还是会默默祝福你。”几天前,余杭区另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胡东辉发了一条朋友圈。2016年七夕当天,近年四十的他为一位北京的2岁小男孩捐出了自己的“生命火种”,过了一个别样的情人节。但由于捐献有三年保密期,胡东辉至今仍不知道男孩的情况。
“再过两年,我一定要打探一下对方的身体状况。”胡东辉说,许多捐献者都和他一样,每天都为被捐献者牵肠挂肚。
而涉外捐献的保密协议,将更为严格。邱世杰很有可能终身都无法得知对方受捐后的身体状况。
“我只知道他是个1996年出生的美国华裔。”为了这个可能永远见不到面的血液病患者,邱世杰说,“虽然我们因此而血脉相连,但我愿意做那个最遥远的陌生人”。
“希望更多人投身到志愿者队伍中”
2010年7月,余杭区鸬鸟镇的柴立见在浙江省中医院捐髓成功,挽救了一名在温州治疗的白血病患者。无意之间,他成为余杭区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跑”出了爱心团队——余杭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团队“生命接力”的第一棒。
此后几年,这个团队快速成长,如今已有3200多名志愿者,并有23人完成了捐献,均列全省县市区第一,这让人们看到了“余杭温暖”和“余杭速度”。
但是,相比国外,数量差距依旧非常之大;而相比于增加的血液病患者数量,目前的志愿者基数也远远不够。“这是一项拯救生命的崇高事业,要呼唤更多的人奉献爱心,挽救垂危的生命。”浙江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管理中心主任季云松说,其实,捐献造血干细胞和献血一样,只需要一到两周,它的细胞数就可以恢复正常,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在亲属中很难找到相合的配型。季云松呼吁,希望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资料库、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行列中来,使更多的血液病患者重新点燃生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