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相聚,共话“鲁茅”——“鲁茅传统”与浙江文学发展学术研讨会

2025-11-11 16:22:02 来源:浙江在线 通讯员 刘敬 杨诗韵 姬鸿逸 季晓冉

  浙江在线11月11日讯(通讯员 刘敬 杨诗韵 姬鸿逸 季晓冉2025年11月8日,由中国鲁迅研究会、中国茅盾研究会主办,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承办,杭州市钱塘区作协和浙江工商大学中国文史研究院协办的“鲁茅传统”与浙江文学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工商大学下沙校区顺利召开。来自国内高校、研究机构、事业单位的七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钱塘江畔,围绕“‘鲁茅传统’与浙江文学发展”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会议开幕式由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工商大学中国文史研究院负责人范家进主持。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鲍伟、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黄乔生、中国茅盾研究会会长杨扬、杭州市钱塘区作家协会主席沈小玲分别致辞,强调“鲁茅传统”的精神资源、当代价值。

  大会发言环节,专家学者围绕鲁茅传统的传承与转化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对“鲁茅传统”与浙江文学发展进行了探讨。中国茅盾研究会会长杨扬教授以茅盾、夏衍等特殊类型作家为例,分析其特殊经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复旦大学张业松教授分析《风波》中关于文豪出场这个“闲笔”的争议点,体悟鲁迅在新文学探索中作品结构的独特匠心和艺术追求。上海交通大学张全之教授认为,《一件小事》的文本中存在着诸多不匹配问题,其叙事与议论的断裂处体现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哈尔滨师范大学徐志伟教授讲述了茅盾乡土文学创作中的老通宝形象,认为茅盾既重构了介入、理解、表述乡村的新方式,也拓展了文学介入现实的能力。浙江工商大学范家进教授探讨了浙江作家陈学昭长篇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中的主人公李珊裳在三重文化夹缝中的经历与坎坷人生。此外,来自河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西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广东财经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也纷纷展开了主题研讨。

  本次会议还设立了三场小组研讨。三场小组研讨同步展开,视角各有侧重:第一组聚焦“鲁茅传统”解读、经典文学的当代传承等;第二组围绕鲁迅、茅盾与他人关联、浙江作家研究,深化经典与地域文学的联结;第三组涵盖跨媒介传播、身心叙事等议题,展现研究的多元创新。研讨中,青年学者与资深专家充分交流,达成诸多学术共识。

  闭幕式上,浙江传媒学院张连义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黄江苏副教授、衢州学院龚游翔老师分别对各小组的发言向大会做汇报交流。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黄乔生先生致闭幕词,他强调“鲁茅传统”是浙江文学的精神根脉,未来需进一步强化二者的交叉研究与实践转化,让经典精神在当代浙江文学创作中持续焕发生机。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搭建了“鲁茅传统”传承创新的平台,深化了鲁茅传统与浙江文学的融合研究,为浙江文学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责任编辑:毕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