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0日讯(通讯员 严思佳)金秋十月,又到了柿子大量上市的季节。黄澄澄的柿子口感清甜,营养丰富,是不少市民喜爱的秋日果品。街头巷尾,富阳的方柿、宁波的吊红、淳安的红灯笼等本土品种更是备受青睐。然而,每年这个时节,医院消化内科总会接诊一些因食用柿子不当而导致“胃结石”的患者。这枚小小的“秋日甜蜜”,若不加节制地享用,可能会在胃里变成惹祸的“石头”。
近日,淳安县威坪镇的王大爷因为持续腹痛、腹胀前往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他告诉医生,自家院前的几棵柿子树今年大丰收,他看着欢喜,几乎每天都会摘几个来吃,有时甚至空腹就当早饭了。经胃镜检查,医生惊讶地发现,王大爷的胃里有一个鸡蛋大小的褐色结石,质地坚硬,而这正是导致他不适的“罪魁祸首”。
“这就是典型的植物性胃结石,也叫胃柿石。”接诊的消化内科主任医师介绍,“患者一次性摄入过多柿子,尤其是未完全成熟的柿子,是形成胃石的主要原因。”
很多人都会好奇,那么软的柿子怎么到了胃里面就变成了“石头”呢?消化科医生介绍,这主要“归功于”柿子中的两大元凶:一是鞣酸:又称单宁酸,尤其在未成熟、口感涩涩的柿子中含量极高。鞣酸在胃酸的作用下,会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鞣酸蛋白沉淀。这些沉淀物会与果胶、膳食纤维等“纠缠”在一起。二是果胶:柿子中含有丰富的果胶,在胃酸环境下会发生凝胶化,将鞣酸蛋白沉淀、柿子残渣、其他食物残渣等像胶水一样“黏合”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混合物团块在胃的蠕动下反复滚动、压实,就像滚雪球一样,变得越来越硬,最终形成了坚硬的胃结石。
胃石虽小,隐患却很大。胃结石在胃中“安家”后,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据消化科医生透露:“初期可能仅感上腹饱胀、食欲不振,随着结石增大,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坚硬的结石长期摩擦胃黏膜,可导致胃糜烂、溃疡,甚至引发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或呕血。较小的胃结石如果排入肠道,可能会卡住,引起机械性肠梗阻,这是一种需要紧急处理的外科疾病。”
一年一次的秋日美味,又怎么能“敬而远之”。为让大家安心品味美食,医生建议大家在食用柿子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完全成熟的、甜涩的柿子,成熟的柿子鞣酸含量大幅降低。同时,避免在空腹状态下吃柿子,空腹时胃酸浓度高,与鞣酸相遇形成胃石的风险更大。再好的东西也不能过量,建议每天食用1-2个中等大小的柿子即可,不要连续大量食用。众所皆知,吃柿子最好不要与蟹、鱼、虾等高蛋白海鲜,以及牛奶、鸡蛋等同吃,以免鞣酸与蛋白质迅速结合,避免与酸性食物同食:醋、山楂等会刺激胃酸分泌,增加风险。
此外,本身胃动力不足、胃酸分泌过多者,以及有胃部手术史、糖尿病胃轻瘫的患者,消化功能较弱,更容易形成胃石,应格外少吃或慎吃柿子。如果食用柿子后出现明显腹痛、腹胀等不适,应及时就医。
最后,医生提醒,对于形成时间短、质地较软的胃石,可能通过喝碳酸饮料(如可乐)等药物溶石疗法解决;对于较大、较硬的胃石,则通常需要通过胃镜下碎石术将其弄碎后取出,创伤小,恢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