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心供图
10月10日,记者从杭州市建委获悉,浙江省“千项万亿”项目之一——之江路输水管廊及道路提升工程(之浦路—复兴路)隧道已于近日全线贯通。
该工程西起梅灵南路,东至复兴路,全长约6.3公里,是连接钱塘江与西湖景区的重要纽带,也是完善杭州沿江立体交通路网和水网格局、保障民生的重点工程。
其中隧道部分全长约5.6公里,主线盾构需穿越多种软硬不均的地层,不仅地质条件复杂,而且紧邻西湖文化景观、中国大运河(杭州段)两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沿途涉及之江大学旧址、六和塔、钱塘江大桥、白塔、中河等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国内保护要求最严、实施难度最大的市政隧道工程之一。
“硬岩地层中的中风化石英砂岩石英含量高,堪比磨刀石,强度更是普通混凝土的3倍多,对盾构刀具磨损极大,盾构穿越面临很大挑战。”项目建设单位杭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确保盾构顺利穿越及文物安全,项目团队联合科研院所开展地质科研,针对盾构穿越各种地层“量体裁衣”,制定了文物安全监测与盾构掘进实时联动等一系列缜密管理措施。2025年6月18日,主线两条盾构隧道实现全部贯通。
工程首个顺利侧穿的国家级文保建筑是白塔。南线隧道与白塔最小水平距离仅为24米。白塔建于五代吴越时期,文保要求高,而盾构穿越段地层为全断面中风化石英砂岩,施工振动容易对白塔造成破坏。项目团队制定匀速通过和专项监测方案,严控盾构掘进参数。根据团队评估,盾构机驶离白塔保护区后,白塔塔身结构无异常变化。
全程穿越钱塘江大桥、六和塔、之江大学旧址这三处关键节点,对变形控制提出了极高要求。项目团队通过预先加固、科研模拟、科学施工、实时监测等手段严控变形,确保钱塘江大桥、六和塔、之江大学旧址安全。
之江路输水管廊及道路提升工程(之浦路—复兴路)隧道东出入口,双向4车道设计。潮新闻 马丁 摄
隧道在之江路上设置1对匝道,匝道盾构隧道需连续穿越之江路、复兴路、地铁4号线等重要交通线路,还涉及抗咸渠、中河、排洪渠、西湖引水管等民生基础设施,穿越区地层以粉土、粉砂为主。在该地层中,超浅覆土盾构隧道施工容易产生上浮风险。项目团队通过研究制定了超浅覆土大直径盾构隧道抗浮设计与盾构施工控制技术方案,并采取“3小时加密监测+24小时人工巡查+建立信息联动平台”的方式,实现低影响、微扰动施工,确保地铁4号线正常运营,中河驳岸不受影响。
随着匝道盾构顺利接收,之江路项目隧道实现全线贯通。目前,项目已全面进入隧道内附属结构、自来水管埋设、机电安装及装饰装修等施工阶段,确保隧道年底具备通车条件。
通车后,预计之江路通行能力可提升1.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