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清晨9时许,阳光洒满草坪。
在余杭仁和的一处休闲农庄里,30多名青年在树荫下聚会。有的准备户外烧烤,有的给朋友手冲咖啡、有的一起包饺子……
原来,这是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以及杭州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综合指导中心组织社工师、康复师及爱心志愿者共同举办的“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主题是“关注精神健康,温暖同行每一步”。来参加的精神障碍学员,是早先在生活化实践的培训课程中表现优秀的。
草坪上的精神卫生知识小课堂。记者 陈蕾/摄
在精神卫生知识小课堂上,康复师李雪梅在轻松互动中传递精神健康理念,给参加活动的青年们讲解了心理调适方法与精神疾病康复常识。
学员们举着“不焦虑、放轻松”“乐观+幽默”“适量运动”“自我关怀”等牌子,眼神中充满了对社会包容与理解的期待。
穿着“暖阳志愿者”马甲的青年段晓问了一个许多人都想知道的问题,“如何才能自然地跟精神障碍人士交流?”
康复师建议:“像对待朋友一样倾听,不评判、不贴标签,就是最好的支持。”
关于情绪管理、关于人际交往,大家交流、讨论,现场氛围真诚而温暖。
看,包饺子这一桌,揉面、擀皮、捏褶的过程中,手眼协调能力可以得到充分锻炼;
看,户外烧烤区,炭火正旺,在分工协作过程中,“自然交流”不就成功地展开了吗?
中西面点学员围坐在桌前给大家包饺子吃。记者 陈蕾/摄
看看欢声笑语不断,就知道这样的活动多么有烟火气了。特别是尝到自己包的饺子后,学员们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午后,从热闹转向宁静,轮到饮品冲调学员们大展身手了。她们仔细地完成研磨、注水等精细动作,大家在一杯杯香浓的咖啡中感受到了专注的力量。
“今天交到了新朋友”、“和大家聊天很开心”……听到精神障碍青年学员的感触,全程参与活动的“暖阳志愿者”小李也非常动情:“他们不是需要我们‘施舍’同情的对象,而是值得被平等对待的朋友。夏天会过去,我们希望用自己的热情继续温暖他们,所以我们志愿者取名叫‘暖阳’。”
参与培训的社工师说,这些生活化实践活动不仅提升了学员的生活技能,更让他们获得“我能行”的自我认同感,这是精神康复的重要一环。
202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让公众看到精神障碍可预防、可治疗,是帮助精神障碍人士逐步融入社会的重要开端。打破偏见,始于理解,这不仅是一次技能学习,更是一场关于尊严、陪伴与希望的心灵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