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府后街又是沸腾的一天。此前不会有人想到,“庆元黑米糕”会成为这个国庆长假里,许多外地游客奔赴庆元、不惜排队半小时也要品尝的“顶流”美食。
“庆元风景挺好的,也凉快。国庆期间还蛮热的,想到这里来避避暑。”来自莲都区的游客程先生告诉记者。他和朋友到庆元后,还没来得及去景点,就先被这家名声在外的黑米糕店吸引了过来。
“没想到一大早就这么多人在这排队,排了差不多有半个小时。”此前并未尝过黑米糕的程先生和朋友决定“先吃为敬”,然后再去月山村、百山祖等景点游玩。
黑米糕的突然走红,让小店老板一家忙得不可开交。“现在我又提高了产量,因为工作时间变长了,现在一天制作都快要800斤,就这都还供应不上。”老板兴奋的语气中,带着些许疲惫。
他介绍,以前是早上5点开始制作,现在人太累6点才起得来,但晚上收工时间却从9点延长到了11点。即使如此,门口的长队依然常见,“排队最长的时候,都排到那边去,隔壁都排满了。”
为了应对激增的需求,老板不仅把大学放假的儿子叫回来帮忙,还临时请了人。“长期工有3个,加上我们自己家里人,有六七人。”老板笑着说。
这场“黑米糕热潮”的起源,要追溯到一位余姚球迷小炜在网络分享的偶然。她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回忆,当时因“浙BA”赛事前往庆元,返程前因怀孕胃口不佳,便买了一盒黑米糕路上吃。
“上高速后一口气吃了半盒,觉得太好吃了,当时很后悔只买了一盒。”她立刻请还在庆元的朋友帮忙又带了四盒回来,并将这段经历发到了抖音平台。
视频迅速引发共鸣,尤其庆元网友纷纷留言:“这是我们从小吃到大的味道!”真实的声音汇聚成一股推力,让黑米糕从本地小吃一跃成为“网红”。
小炜说,她的视频评论区充满了本地人的认可与好评,吸引了大量余姚同乡关注,纷纷索要老板联系方式,询问快递购买方式,事件就此发酵。
“没有‘浙BA’,我可能不会来到庆元。没有大家的共鸣,黑米糕也不会被这么多人看到。”小炜在电话中谦逊地说。
如今,她已与黑米糕老板成为朋友。一场以“糕”为媒的情谊悄然生根,余姚的梁弄大糕与庆元的黑米糕、酸枣糕通过快递往来,完成了一次温暖的“特产对话”。
一块黑米糕,因一场球赛走出深山,折射出“体育+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图景。
体育赛事为地方带来的不仅是短暂的喧闹,更是持续的“长尾效应”。以“糕”为介,庆元与余姚两座城市完成了一次充满人情味的文化互动;以赛为媒,乡村的活力与魅力得以具象传播。
这正是“浙BA”超越篮球的深层价值——它不仅点燃了乡村的激情,更撬动了地方发展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