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永宁、永兴、永安,这一串蕴含着最朴素期待的地名,就依次排列在运河畔。
合在一起,就是蚕花园。
27年前,随着运河一带的“大厂”外迁,在杭州市最大的旧城改造工程——拱宸桥地区旧城改造工程启动。
承载着近两万人“住上好房子”期盼的蚕花园应运而生。
近30年时光,城市快速发展的当下,曾经的“安置房建设的标杆”显得有些“年迈”。
2023年初,蚕花园社区老旧小区改造与未来社区建设同时启动。共涉及5个小区49幢楼,改造面积达20万平方米。
10月,蚕花园未来社区预计完成全部改造。
二十多年以“新”换“心”,蚕花园即将崭新出发。
拱宸桥街道供图
一口热乎饭,一堂养生课
幸福感从每一项小需求开始
国庆前夕,作为核心项目的蚕花港邻里综合体正式投用。
“毛好嘞。”家住永宁坊的陈阿姨,正和几个老邻居,坐在一楼农贸市场的“三餐烟火”店前闲聊。
这家店是农贸市场里新开的店。
店里,老板老邵正处理着陈阿姨刚刚从隔壁海鲜摊买来的螃蟹,准备来一顿“螃蟹炒年糕”。
门口的牌子上写着“来菜加工:蔬菜5元,半荤半素10元,荤菜15元”。
记者 盛锐/摄
只要买了鱼或者大荤,陈阿姨都会选择来老邵这里,“老板烧的蛮好的,我自己烧不出来的。”
不到10分钟,付了钱、拿了菜,陈阿姨告别老邻居就回家了,还有几道菜她准备亲自下厨。
这样的菜,老邵一天能做上十五六道。当然,他也接堂食小炒,“买菜很方便,现点现买,绝对新鲜。”
记者 盛锐/摄
蚕花港邻里综合体的二楼,是拱宸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址,一场关于“寒露节气中医养生”的直播,正在进行着。
“社区医院不仅仅是守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更是健康科普的主阵地。”拱宸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程婷婷介绍,今年4月试运行起,这里就保持着每个月3-4场的科普直播,居民可以线上收看或者扫描直播间门口的二维码回看。
相较于很多三四层楼高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拱宸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一个占地约4000平方米的大平层,对于行动不便的人来说,少了上上下下的麻烦。
慢病一体化门诊、专科门诊、儿童健康服务、健康管理服务……从孕妇到儿童,再到老人,在这里提供着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记者 盛锐/摄
值得一提的是,拱宸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有一处“健身房”。
跑步机、运动器械、瑜伽室,应有尽有。“当下,健康管理是社区居民最广泛的需求之一。”程婷婷介绍,运动和健康门诊的医生会根据居民身体的实际情况,制定运动和饮食方案,科学帮助健康管理,“运动加营养膳食,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程婷婷还说,未来运动和健康门诊运行之后,带领大家运动的“教练”都是中心的医护人员。
这样的需求改变还有很多。
“在蚕花园的提升改造中,我们多次召开红茶议事会,了解居民需求,探讨解决方案。”拱宸桥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以蚕花港邻里综合体为例,改造中聚焦居民“吃饭难”“就医难”“健身难”等需求,将有限的空间重新整合、分配和再利用,嵌入社区食堂、农贸市场、户外健身场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把居民的“急难愁盼”变成了“家门口的便利”。
当然,道路拓宽、车位优化、绿化补种、基础设施更新等工作,也是一样不落。
拱宸桥街道供图
重塑的老旧小区
留下与城市共生的记忆
68岁的梁阿姨,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了蚕花园社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出生在这里的梁阿姨,小时候时常会跟随父母来外婆家玩,“这里离拱宸桥很近的,我和几个小伙伴经常会跑到运河边,数着来来往往的货船,多的时候能有十五六艘连着过,和火车一样。”
随着外婆的离世,梁阿姨来这里的次数也就少了,只有逢年过节还会来舅舅家串串门,“这两年的变化太大了,以前感觉楼底下什么树都有,长得歪七扭八的,现在都修整过了,真好。”
最让梁阿姨难忘的是社区内的大运河拱宸桥城市共生记忆馆,黑白小彩电、写着“奖”字的杭一棉搪瓷脸盆、一桌运河人家的晚餐……一个个小物件,留存着她儿时的回忆。
记者 盛锐/摄
“我们希望通过这座记忆馆,留下拱宸桥地区和这座城市共生的记忆。”拱宸桥街道相关负责人说,城市更新就是要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而这就藏在大运河拱宸桥城市共生记忆馆,藏在蚕花园社区的每一个小巧思之中。
悠扬的萨克斯声,在“蚕花娘娘”雕塑前响起,这尊雕塑是从纺织文化中提炼形成具象化的形象。写有拱北字样的钟楼上,响起了钟声,下方155路公交车来到了终点站,收起“两根辫子”。
蚕花园社区,生活气息浓厚。这里有工业时代的遗存,有世代生活在运河边上的淳朴居民,也有交错纵横的巷道,热闹喧嚣的街市。
记者 盛锐/摄
在建设过程中,很多的文化意象被提炼和保留了下来,成为蚕花园社区居民可以寻找的永久记忆。
“这一种美学意义上的延续或者说视觉上的连续,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记忆的连续。”拱宸桥街道相关负责人说,在城市运营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提升的进程中,老旧小区已经成为城市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塑之后的它们也将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