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海岛答卷

2025-09-30 14:23:04 来源:潮新闻 记者 沈晏

  嵊泗——浙江最偏远的海岛县,户籍人口最少的县区,正在上演一场漂亮的“教育逆袭”。

  短短三年,嵊泗先后创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和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本科上线率从50%左右提升至61%,中学高考特控线和一段线指标达成度均居全市前列,喜见生源回流,实现了近年来海岛学子就读国内高水平大学零的突破。

  从曾经的“落后生”到如今的“优等生”,这场蜕变源于嵊泗在走好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的过程中,完成的一场内外革新。

  它从根源上重塑发展基因,打破了地理条件带来的教育魔咒,推动“家门口的优质教育”逐步成为现实。

  崭新的东海幼儿园 共享联盟·嵊泗 孙臻毅 拍

  撤并整合 走“小而优”高质量发展之路

  教育是托举海岛孩子未来、支撑共同富裕的关键基石。

  然而,分散各岛的学校在硬件与师资水平上却存在显著落差,破解教育资源均衡这道“必答题”迫在眉睫。

  创办于1941年的嵊山镇小学,因着面朝大海的独特风景,曾被誉为“全国最美”的海岛小学,但也因年代久远,校园设施逐渐老旧,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需求。

  重建还是改造?资金是首要难题。

  嵊泗县教育局另辟蹊径,提出一个突破性的思路——嵊山镇与枸杞乡学校合并办学。

  枸杞乡的小学和幼儿园均于5年内新建,设施齐全,教室充裕,加之两地由一座跨海大桥相连,为一体化办学创造了条件。

  2024年8月,两地学校顺利撤并,在枸杞乡学校原址分别成立了东海小学和东海幼儿园,并且由县里投入120多万,对篮球场、食堂、盥洗室等各类硬件设施进行提质升级,让132名小学生、67名幼儿在新校园里开启了崭新的学习生活。

  “感觉比城里小学还好。”嵊山镇居民刘悦没想到,曾经要爬坡送孩子到山顶“老破小”读书的苦难史成为过去。

  酷似滑梯的图书馆摆放着上万本图书,每间教室都安装了空调,机器人、无人机、编程等课程科技感十足,还有校车来回接送孩子。

  去年暑假,刘悦到东海小学参观后,便打消了把孩子送去嵊泗城区上学的念头。

  校车接送,是连嵊泗城区学校都不曾有过的“特殊待遇”。

  两所学校各自建立了免费接送保障机制,合计配置了5辆接送车,并建立微信联络群,及时发送到校、到站信息,确保学生安全。

  此举有效化解了学校撤并给嵊山学子带来的交通问题。

  师资力量也通过整合实现提升。

  合并后,突破了原先“十多学生一班”的松散格局,使东海小学得以在科学配比下,择优组建起一支由4名骨干、3名高级教师引领的教学团队。同时,冗余教师也得到妥善安置,实现了人力资源的集约化发展。

  从“分散薄弱”到“集中优质”,从“资源不均”到“共建共享”,嵊泗将有限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走出一条以“小而优”为特征的海岛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嵊泗县海星中学正在开展智慧课堂 拍友 王碧波 提供

  改革引路 让海岛师生同奔共富路

  提质海岛教育,核心引擎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通过资源的整合与投入固然能解燃眉之急,但若没有“内生性”成长,便很难形成持续而深厚的增量。

  而偏远的海岛区位本就让人才引进步履维艰,如枸杞、洋山这般与主岛隔海相望的离岛乡镇,更是在地理与心理的双重作用下,令不少教师心生畏惧,敬而远之。

  面对引才难题,嵊泗的解法务实而创新:不空谈奉献,而是建立起一套人性化的“流动”机制,形成良性循环——教师服务偏远小岛满5年,即获进城选调考试资格;若连续两次未过,则在服务满12年后享有绿色通道,可“保送”到县城学校。

  不仅如此,还与舟山市里打通教师分流渠道,让海岛教师有机会调派到市区学校工作。

  评优、收入等一系列福利也向海岛一线倾斜,让优秀教师、年轻教师不仅能“下得去”,更能“待得住”“有尊严”,实现了制度激励与个人价值的双统一。

  面对山区海岛的名优教师之困,省教育厅也以顶层设计靶向发力,提供了有效助力——率先实施“戴帽下达,人走帽留”机制,设置特级教师、中学正高教师定向评聘计划,增强了紧缺岗位的吸引力与稳定性,为基层留住宝贵的教育人才。

  省市县一套组合拳打出实实在在的成效:三年来,嵊泗正高级教师新增6名,远超此前二十年总和。在偏远小岛,县级新苗、新秀、中坚等骨干教师占比近30%。

  要让每一位教师看到事业发展的可期前景,也要让每一位学生拥有人生出彩的无限可能。先试先行的嵊泗,正在稳步推进一场关乎海岛学生未来的教育综合改革。

  今年,嵊泗县作为中考改革的积极探索者,率先实施“愿读尽读”的升学政策,意味着初三学子无需经历传统中考的筛选,即可直接升入普通高中。

  以往年约70%的中考录取率作为参照,此举让更多学生获得了参与高考、追逐梦想的宝贵机会。

  改革并非简单化地“一刀切”,而是致力于构建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初三学生可自由选择普高、中职或中本一体化培养。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试错机会,嵊泗创新建立了“普职融通”机制,即已进入普高学习的学生,一年后根据自身适应性,依然可转入中职。

  这一设计,从根本上保障了教育选择权的弹性与科学性,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赛道。

  据统计,今年结束初中学业的332名学生中,有269名选择入读普高,比例达81%。

  以人为本的改革,化作照亮师生前程的灯塔,让耕耘者得厚待,让追梦者有其途。

  县外优秀教师到东海小学指导教学方式方法 嵊泗县教育局供图

  跨越山海 共推海岛教育迈向“优质均衡”

  今年高考成绩揭晓后,杭州师范大学收到了一封来自嵊泗县政府发来的感谢信。

  信中提到,经过三年帮扶,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数增至59名,嵊泗中学高考本科上线率从50%左右提升至61%,特别是今年有2名学生分别被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录取。

  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是嵊泗中学的胜利,更是海岛教育生态焕新的生动缩影。

  嵊泗中学是嵊泗唯一的高中,有着许多县域高中共同面临的瓶颈:生源数量持续萎缩,本科上线率长期在50%左右徘徊,优质生源留存承压。与此同时,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也遭遇瓶颈。

  “我们的教师与外界高水平专家交流学习的机会偏少,长期下来,难免存在‘闭门造车’的局限。”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许军海坦言,这种相对封闭的教学研环境,一度成为制约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

  改变,始于“被看见”。

  今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部提出要深入实施“县中振兴”行动计划,吸引和培养优秀教师到县中,使县中更好地服务乡村学生。

  早在2022年9月,浙江印发《山区26县和海岛县“县中崛起”行动计划》,为全省山区海岛县教育发展注入政策动能,嵊泗中学正是首批“县中崛起”行动帮扶学校之一。

  杭州师范大学率先挺身而出,在嵊泗中学专门组建了语文、数学、英语名师工作室和名校长工作室,并为其教师配备高校理论导师和基础教育实践导师,全程指导教学工作,构建起了一套覆盖管理、师资、课程、学生发展的全方位支持体系。

  无独有偶,作为“一对一”结对帮扶学校,杭州学军中学已组织30余次优秀教师团队到嵊泗中学开展学科指导、教学研讨等活动,已初步实现“教研、课堂、作业”三同步。

  与此同时,嵊泗中学每年选送5至10名学生赴学军中学西溪校区、海创园学校开展阶段性学科研学,选派3至4名优秀教师赴学军中学跟岗锻炼。

  精准帮扶结出累累硕果。强校与强教并进,更带来了信心的“回流”。

  上一学年,26名在外就读的本地中小学生回流县内就读。

  “以往每年都有超10%的学子,在小升初的时候转到舟山本岛或者宁波等城市就读。现在不一样了,今年小升初县域就读率达93.99%,扭转了生源流失的态势。”嵊泗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急海岛群众所盼,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嵊泗发力崛起的又何止是县中。

  三年来,一场覆盖幼儿园、中小学、高中、中职等全学段的结对帮扶在全县铺开——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师大幼教集团、杭师大附属仓前实验中学、杭州丁兰实验中学、杭州采荷一小教育集团、杭州卖鱼桥小学教育集团等省内名校与嵊泗建立起资源共享、共生共荣的教育共同体,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向海岛布局。

  一路深耕与探索,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沉甸甸的荣誉:嵊泗县菜园镇第三小学获评浙江省文明校园,二级以上优质幼儿园全覆盖,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比例、市级美丽校园优秀校比例均达100%,创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和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

  荣誉背后,是三年来海岛教育深刻转型与全面升级的缩影。

  孩子是民族的明天,这明天同样属于海岛上那些明亮的眼眸。不甘落后的嵊泗,以教为民的嵊泗,用实践证明:教育之光,足以跨越山海,照亮每一个孩子的梦想。

  奋斗没有终点,只有起点。面对海岛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嵊泗将以更高标准完善教育软硬件配套,铺展一幅布局更为合理、办学更加现代的教育高质量发展图景。


责任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