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丽水市莲都区岩泉街道灵山未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三楼,一处奶油风装修风格的“共享厨房”格外温馨,20平方米的空间里,冰箱、消毒柜、微波炉、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厨房必需品一应俱全。只需带自己喜欢的食材就能烹饪出大餐,这里极受社区青年住户喜爱,周末的使用档期更是需要提前三四天预订。
小小厨房既是年轻人聚会的首选地,也是社区活动热门场地。平时,“共享厨房”由社区网格员负责预约管理和维护运营。周六、周日则由20多位青年住户志愿者主动报名,轮流担任“一日管家”,不仅要确保“共享厨房”干净卫生,还要组织青年议事等活动。
近日周末,我走进灵山未来社区,跟随29幢人才公寓青年住户喻少博,一起担任当天的“一日管家”,亲身体验“共享厨房”里的温暖故事。
记者和喻少博一起为社区居民上摄影课。 通讯员 潘雅雯 摄
打造温馨空间,方便青年聚会
早上8时多,我便迫不及待地踏入未来社区,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一幢幢黑白相间的高楼错落有致。我不禁深吸一口晨间的新鲜空气。
循着地图找到位于西北角的“共享厨房”时,喻少博已经在忙活了。“你来得正好,昨晚有人用过厨房,虽然他们收拾过,但我们还得仔细打扫一遍。今天还有人要继续用呢。”他笑着招呼道。
我立刻上前,按照他的指点,将快见底的盐罐、油壶加满,然后开始打扫卫生。“橱柜下面也要打扫。”喻少博提醒道。我蹲下身,从橱柜与地面间的缝隙扫出了几片细碎的菜叶。“虽然大家用过厨房后都会自觉清理,但有时难免有所疏漏。”他解释。
经过20分钟的仔细打扫,整个厨房更加干净整洁。这时,我才得以好好打量这个空间:进门左手边,是一套原木风餐桌,可容纳8人同时就餐,墙上还有各式花艺点缀镶嵌。入户门的正对面是开放式厨房,高脚凳吧台的后方,就是灶台,虽不大却温馨。
喻少博介绍,灵山社区青年人才公寓住户占比高达43%,公寓面积普遍不大,厨房也较小,很多青年想招待朋友都施展不开。正是着眼于这一痛点,社区联合大家置业有限公司及社会公益组织,共同筹建了“共享厨房”,今年4月正式开放。
很快,厨房迎来了当天的使用者——几位略带生涩的年轻人,牵头的名叫叶林峰,4天前便跟社区网格员预约了使用时间。他手里还拎着一大袋蔬菜和肉类,准备和朋友在此聚餐。“欢迎来到‘共享厨房’!”我们热情地迎了上去。
“我前段时间刚刚入住37幢单身公寓,但厨房只有3平方米,正愁没地方请朋友吃饭,听说社区有‘共享厨房’,就带这群吃货来尝尝我的家乡味道‘四川火锅’。”叶林峰一边往外拿食材,一边打趣道。
“请问这个电磁炉怎么开?”“炒锅在哪里?”“消毒柜里的碗筷都可以用吧?”叶林峰和朋友们准备做饭,接连不断的问题抛了过来。
“这是智能触控电磁炉,旋转这个按钮调节火力,用完后记得轻按这里的锁定键。”“炒锅在橱柜第二层,我帮你们拿。”“碗筷都已消毒。”我演示完,又开始帮他们指引物品位置、解答操作疑问。幸好之前喻少博已经对我进行了突击培训,此刻我应答起来还算从容。
随着红油汤底在锅中翻滚蒸腾,麻辣鲜香顷刻间盈满整个屋子。几个年轻人,在这个共享空间里欢喜相聚。
这时,我与喻少博相视一笑,默契地退至门外,将这片小天地完整地交给他们。
记者和喻少博在整理共享厨房 通讯员 潘雅雯 摄
聚餐小天地,成了“青春议事厅”
午饭后,“共享厨房”火热的氛围刚刚散去,新的活动又要开始了。
“今天的‘青春议事厅’会议约好了吗?”专门过来查看“共享厨房”安排的社区书记商艳询问。“前一天就跟郭亿萍、余慧琳等4位社区青年约好了,准备下午两点左右在这里讨论一些社区公共秩序问题,也听听他们的意见。”喻少博回答。
商艳告诉我:“这是我们社区的特色——让最生活化的空间承载最实在的民生议题。”
她补充介绍,社区好些青年因工作时间冲突,不一定能参加社区组织的议事协商会,但他们的意见不应该错过。随着“共享厨房”日益成为青年聚集地,久而久之,这里形成了年轻人畅所欲言的议事氛围,并被大家誉为“青春议事厅”。社区也因此正式将“一日管家”设为“青春议事厅主理人”,负责组织青年讨论、收集建议并推动问题解决。
“所以,我们身兼多职,基本要从早上8点半工作到下午三四点呢!”喻少博笑着给我打了个预防针。
下午2时,阳光照进厨房,参会的社区青年代表,每人手捧一杯清茶,围坐在厨房的餐桌旁。
“最近有些人在社区群里反映部分住户遛狗不牵绳、宠物乱排泄的问题,大家有啥看法,也说来听听。”在喻少博的引导下,大家渐渐打开话匣。
“我认为可以划分专门区域和时间段。”来自台州、现就职于丽水某政府部门的青年郭亿萍率先发言。“也可以建立宠物档案,增加宠物粪便搜集箱。”余慧琳和其他人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我一边专注倾听,一边飞快地记录下每一条建议。现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氛围逐渐火热。
“青春议事厅”会议结束后,相关建议被提交到社区。随后在社区举行的居民代表议事协商会上,年轻人的这些意见成为重要参考。截至发稿时,社区内已安装一批宠物粪便搜集箱,并成立由居民组成的文明督导队,问题得到显著改善。
“共享厨房”启用以来,已收集各类意见建议50多条,推动社区解决广场舞扰民、停车场无序占位等问题17个。
记者和喻少博一起为社区居民上摄影课 通讯员 潘雅雯 摄
邻里互助,温情在社区弥漫
“叮铃铃……”刚刚整理好大家的建议,喻少博的电话便响了。“‘共享厨房’的物资到了,快来接收。”电话那头,是丽水社会公益组织“爱在城市”公益联盟负责人吴滨。“他又来给我们捐赠物资了!”喻少博带我小跑下楼。
只见吴滨的车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有食用油、大米、面粉、调料……我们3人接连跑了3趟才搬完。我好奇地问吴滨:“你们为何要给这里无偿捐献物资?”
他不好意思地挠头说,自己年轻时也曾在丽水孤身奋斗,为了省钱睡过桥洞、住过集装箱,深知青年漂泊的不易。如今小有成就,他便发起“爱在城市”公益联盟,主动为在丽青年提供帮助。
“正是‘爱在城市’公益联盟的资助,我们的‘共享厨房’才有免费的米面和油盐酱醋。”喻少博话语间满是感激。
更可喜的是,温暖的互助,已开始从“共享厨房”延伸到更广阔的社区空间。
作为当天的“一日管家”,喻少博还专门利用下午时间,在“共享厨房”旁边的社区活动室,为社区的老年居民讲授手机摄影课。
“暑假有些双职工家庭的孩子没人带,社区就组织了暑托班。”他介绍,暑托班由社区老年居民义务看护,他们不仅全程辅导作业,有时还会利用“共享厨房”为孩子们准备午餐。
为回馈这些长者的无私付出,“一日管家”与社区青年共同发起了一项暖心行动:通过社区收集老年居民的兴趣与愿望,发现他们普遍喜欢手机摄影,于是利用周末,义务为老年居民开设相关课程。
“阿姨们,九宫格拍照法都听懂了吗?现在实践一下吧!”喻少博的摄影课上,坐满了60岁左右的社区居民。我作为小助手,逐个走到老人身边,协助喻少博教他们调整构图角度。刚退休的居民吴林仙说:“我们帮年轻人带孩子,年轻人带我们学习新鲜事物,大家互相帮助,都很开心。”
9月2日,浙江日报9版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