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抗日根据地余姚市梁弄镇:“红绿融合”奔共富 革命老区展新颜

2025-08-22 15:26:42 来源:潮新闻 记者 李攀 陈醉 通讯员 高嘉鸣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余姚区委宣传部供图

  宁波余姚四明山腹地的梁弄镇横坎头村,碧水青山间掩映着一处清代木结构民居。这就是抗日期间浙东区党委工作地旧址。

  踏着鹅卵石铺砌的小道走进旧址,时光仿佛倒流回那个烽火硝烟的年代。1941年4月,侵华日军发动宁绍战役,绍兴、宁波等地相继沦陷。1943年8月,浙东区党委与三北游击司令部进驻余姚横坎头村和梁弄镇,浙东地区成为全国19个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抗日战争期间,浙东部队经历大小战斗643次,在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这张泛黄的《新浙东报》出版于1944年,这份报纸是当时浙东人民的精神食粮,更是党与敌人进行斗争的锐利武器。”对于浙东区党委工作地旧址陈列的每一件革命文物,余姚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徐国芳如数家珍。他的父亲,就曾在浙东抗日根据地战斗。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老区人民。2003年春节前夕,刚刚担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专程到梁弄镇和横坎头村调研,提出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期望。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梁弄镇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好红色基因,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这份深情,点燃了感恩奋进的干劲,梁弄镇蹚出了一条“红绿融合”的发展之路。

  盛夏时节,沿着蜿蜒的山区公路,一辆辆大巴车满载游客,抵达新建成的浙东红村游客服务中心。在游客服务中心,观看AR/VR数字一体化革命纪念展陈;沿着“重走根据地之路”旅游线路,逐一探访10余处红色革命遗迹;听国家级非遗姚剧讲述革命故事……他们以各种方式在梁弄开启一段沉浸式红色之旅。

  游客纷至沓来,返乡创业者也接踵而至。

  横坎头村里,90后农家乐经营户黄徐洁正忙着招呼客人,大糕、土鸡煲、煮花生……一道道农家菜摆上餐桌。正值旅游旺季,她的土菜馆几乎天天爆满,生意最好的一天接待了400多名客人。

  今年上半年,全镇共接待游客85.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6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2%、1.2%。梁弄镇党委书记李明说,红色旅游越发火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近年来,镇里持续围绕《四明山红色旅游实施规划》等制定的发展方向,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推动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的保护与开发,持续培育“红色+”旅游业态。

  一列小火车串联起梁弄各村资源。余姚区委宣传部供图    

  红色是文化底色,绿色是发展亮色。在梁弄,两种色彩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来到横坎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门口,记者和游客一起登上“复兴号”小火车,鸣笛出发,全程6.8公里,串联横坎头、汪巷、甘宣等9个村,沿途的每一站,皆是绿意盎然。

  走进“红芯植物工厂”种植大棚,清香扑面而来,阳光透过棚顶的薄膜洒下,无土栽培架上蔬果长势喜人。这里种植了70余种水培蔬果,每年可持续生产约20茬,年产值达千万元。此外,工厂还吸纳了3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年人均增收6万余元。

  “下一站,汪巷村。”伴随列车员的播报,40亩的荷花池映入眼帘,“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画卷诗意铺展。在荷塘边的巷里咖啡,经营户李秋萍向我们展示新品,“荷花茶用新鲜花瓣与绿茶融合,清香解暑,荷花棒冰造型别致,特别适合拍照打卡。”

  小火车缓缓前行,一路看尽梁弄镇蓬勃而起的“绿富美”新业态。

  李明告诉记者,小火车沿线的9个村建立了“红锋共富”党建联建机制,共同编制片区未来乡村和美丽田园建设方案,通过对片区内近1000亩农田进行错位打造,目前建成特色休闲农业观光采摘基地10余个、家庭农场20余家、农家乐16家,形成“四季有亮点、时时能采摘”的美丽田园。

  红绿生金奔共富。2024年,梁弄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76.08亿元,同比增长1.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跃升至52814元,同比增长6.16%。

责任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