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了就能亮,干部真办事,效率实在高。”8月16日上午,松阳县赤寿乡红连村村民孟美英指着新装的太阳能路灯告诉记者,从她提出路灯缺失问题到亮灯,用了不到三天时间。
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过程中,松阳县聚焦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借助全域推广的“民情地图”,持续优化服务群众机制。赤寿乡创新“包联村企、包联农户、包联项目,走访群众、拜访能人、接访诉求”的“三联三访”制度,半年时间,驻村干部“按图索骥”。
“今天走访的村民许根鑫反映,小黄岭头自然村偏僻且路窄,大家修路的想法十分迫切。”这是裕溪乡凤弄源村驻村干部徐京在上周夜访后记下的民情笔记。他说,乡里借助“民情地图”,创新周三“组团夜访”模式,把走访收集到的群众的“难”,变成了干部扎实要解的“题”,比如对裕溪村村民反映强烈的农田护坎问题,半个月便完成了加固。
15年探索,松阳将2406张手绘“民情地图”迭代升级为经济发展图、项目建设图、乡村振兴图、民生服务图、社会治理图、党建施工图“6张图”,实现了从侧重记录的“基础图”向服务发展、治理、民生的“发展图”升级,进一步发挥乡镇党委“龙头”作用,实现了重心下移、服务群众、破解难题。
“随手翻开之前的‘民情地图’就能找到对应信息,非常方便。”西屏街道团工委书记何毅飞,借助“民情地图”的数据资料,他有序梳理出某道路拓宽改造项目涉及农户和土地的相关情况,并配合街道党工委因症施策制定推进方案。如今,他已是项目推进的行家里手,负责街道项目前期管理工作。
图“变少”了,力度却更大,效果也更好了。松阳县以“民生服务图”为导向,创新助餐服务网络全县覆盖,累计为26万余人次提供助餐服务;用好“经济发展图”“乡村振兴图”,围绕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其中,大陈家铺组团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突破3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2500万元。
“在松阳,6张‘民情地图’精准服务了23万群众。”松阳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松阳持续优化“民情地图”促服务机制,有效解决了基层干群关系存在的“叫不了名”“说不了话”“认不了路”“办不了事”问题,推动了全县80%以上乡村基层干部围绕“群众所需”掌握一技之长,为松阳打造“古典中国”焕新发展县域样本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