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教育 “课徒稿” 文献展在浙开幕 千余件文献勾勒传承脉络

2025-08-04 17:58:27 来源:浙江在线 通讯员:黄晓霞

8月1日,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杭州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国画教育“课徒稿”文献展在浙江美术馆启幕。作为 2025 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展览以 “循脉” 为主题,通过 1200 余册纸本与电子文献、148 件馆藏及名家原作,系统梳理中国画“课徒稿”的传承脉络,为当代传统艺术教育提供镜鉴。

  “这个展非常有意义,是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不管科技再发达,文脉的传承是任何文化艺术都需要的”本次活动嘉宾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当代美术家》主编黄宗贤表示。

  开幕式上,四百余位嘉宾齐聚一堂。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翔宣布展览开幕,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应飚、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等致辞。应飚回顾了李叔同、潘天寿等曾执教杭师大的艺术先贤,强调在数字时代重拾 “课徒” 本真精神的重要性,认为展览是传统教学智慧与现代教育手段融合的有益探索。项目负责人、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王中焰教授强调,“课徒稿”是中国画薪火相传的核心载体,是连接古今的无声桥梁。此次展览以“课徒稿”为独特视角,展开中国画教育传承的历史长卷,不仅展示技法,更开启了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这既是对杭师大艺术教育深厚积淀的集中展示,也是对百年美育滋养的深情回应。

  “当下强调课徒、传承和市场特别重要,现在信息爆炸,精力容易分散,得把我们当年在课徒稿上那种专注刻苦的劲头传承下去”本次活动嘉宾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翔表示,“课徒稿文献展意义重大,我们要接续这种刻苦磨炼基本功的传统。”

  展览分为四个篇章,清晰呈现 “课徒稿” 从唐宋至当代的演变轨迹。“师承传习,以古为范”篇章展出《十竹斋画谱》《芥子园画谱》等经典,展现古代画学体系的形成;“守正开新,中西会通” 聚焦 20 世纪初学制变革中,各派探索中国画教育现代化的实践,珂罗版印刷技术助力经典传播的史料尤为珍贵;“教育思变,服务人民”呈现新中国成立后,潘天寿等艺术家以写生突破传统程式的创新成果;“多元语境,时代新篇”则展示80年代后现代课程体系建立及数字技术对教学的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展览特别呈现姜丹书、丰子恺创作的《李瑞清像》原作,以及卢坤峰、吴山明、李翔等 133 位当代名家作品,直观展现 “课徒” 文脉的当代延续。浙江美术馆借出的李震坚、黄胄等先生馆藏,更添历史厚重感。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 8 月 16 日,之后还将赴内蒙古美术馆、福建龙岩美术馆巡展。

责任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