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浙江持续深化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努力让更多文化领域标志性成果以文化人、以文润心。即日起,浙江在线特别推出系列策划“文化新坐标”,通过聚焦短剧、网游、潮玩、文创等一系列新载体,触摸年轻一代的文化脉搏,品读文化浙江的潮流韵脚。
“文化新坐标”系列报道将分篇章徐徐展开。第一章节扫描浙江微短剧的产业图谱,聚焦浙江如何激活微短剧的生命力。Action!让我们走进微短剧的世界——
一张欧式长餐桌两旁,两位高鼻深目的外国人相对而坐。随着一声“Action”响起,西装革履的男人猛地站起,双手叉腰怒气冲冲,棕发碧眼的女人毫不示弱,离座迎上,四目相对,火药味瞬间弥漫……镜头拉远,摄像机后,工作人员屏息凝神,紧盯监视器。
这充满异国腔调的一幕,并非发生在海外,而是东阳横店一家西餐厅内,浙江墨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试水的首部自制海外微短剧拍摄现场。该剧杀青后将在海外上线,主攻北美市场。
微短剧拍摄现场 受访者供图
当前,随着微短剧全球“圈粉”,掀起出海热潮,产业集聚优势明显的横店迎来短剧“新配方”——中外“混血”短剧,即短剧全程由外国演员出演,但由中国主创团队在国内取景制作,题材则融合国内“爽剧”设定与海外热门复仇情节张力。
从古色古香的中式宫殿到欧美风情的餐厅咖啡馆,在横店,这类“混血”短剧的拍摄无需远渡重洋,异国风情的转换或许只在咫尺之间。
“整部剧都在横店拍,现在国内微短剧赛道很‘卷’,海外市场是片蓝海,如果能在国内拍摄完再在海外上线,成本可控,即使没成爆款,预算也能托底。”墨山文化负责人方大星坦言,为打造符合海外观众口味的“影视大餐”,公司采用“中国班底+外国演员”模式,剧情上“入乡随俗”契合海外观众喜好,此外,拍摄的导演、摄影等团队成员均有留学背景,确保双语沟通无障碍。“首部反响如果好,我们会继续投入。”他透露。
“微短剧爆火,海外团队也在入局,我们与海外同行交流时发现,他们的拍摄成本已从10万美元飙升到22万美元都捉襟见肘。”横店影视城国际业务部总经理郭姝认为,这恰是中国短剧的机遇:无论“霸总”还是“灰姑娘”,爽剧的内核逻辑正在全球市场通行,当海外需求激增,“中国基因+外国演员”这一更具性价比的模式优势尽显。
不过,这一“混血”模式面临国际场景不够、专业外籍演员难觅两大痛点。郭姝告诉记者,“随着短剧走向精品化道路,对场景和专业演员的要求会越来越精细,出海短剧同样如此。”
横店如何回应这股浪潮带来的挑战?
横店青芒果片场内的外国风格场景 记者 陈雷 摄
在开发新场景、引进“影视+”新业态的同时,去年10月,横店国际短剧联盟成立了。联盟集聚IP版权方、内容制作方、播放平台、技术公司、影视院校及其他国际合作伙伴,通过全链条产业保障服务,构建全球短剧生态共创平台。
“拍摄场景上,在前期成本有限情况下,我们经过市场调研推出报告,先保证使用率较高的场景搭建落地。”郭姝提到,为解决专业外籍演员少的难题,联盟与澳洲、西班牙、美国等地的演员工会、影视协会及外籍演员Casting(选角平台)和经纪公司建立连接,储备了万名覆盖多年龄层的外籍演员资源库。
东阳市横店影视城华夏文化园景区内,一部古装微短剧正在拍摄,吸引部分剧迷、影迷前来打卡探班。单冠定 摄
在此之外,联盟还引进法律企业和技术支持单位,帮助解决出海难题。由技术单位为短剧定制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借助AI实现剧本创作、勘景、制片等环节的智能排期,进一步提升了短剧制作效率。今年2月,联盟还发布“十国市场、百城振兴、千人共创”战略计划,推动短剧出海迈出新步伐。
事实上,这股文化出海新势力也正引来全球影视界目光。去年至今,日本、韩国等10余个国家的影视从业者前来横店探路取经,试图在此探寻国际市场与“中国制造”的最优嫁接点。
从译制输出到“混血”造剧,当横店的街角巷陌变身世界舞台,一段由“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共同编织的文化新航程已从这片热土上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