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县长涂镇长西村一景。长西村供图
七月的东海,暑气被海风揉碎成咸湿的清凉。当渡轮缓缓靠岸,岱山县长涂镇长西村的轮廓渐显——民居嵌在绿树丛中,渔港的桅杆与三角梅的艳影交相摇曳。这座曾以“渔网为衣、海浪为邻”的传统渔村,正用青石板路上的苔痕、文化礼堂里的笑声、露营基地的灯火,诉说着从“脏乱差”到“海岛花园村”的蜕变故事。
转脚遇到芬芳——
一路繁花一路繁华
长西村枕海而居,山环水绕的景致本就是大自然的馈赠。
为了将这份天赋雕琢成 “海岛花园”,村庄从环境整治落笔,清淤河道、平整荒地、清除死角,昔日堆满垃圾的河岸,如今成了村民晚风里散步的惬意所在。
养花草成为老人们欢喜的事。岱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兴港小区的栅栏后,60多岁的徐阿姨正踮脚采摘架上的黄瓜,竹篮里已躺着紫莹莹的茄子和顶花带刺的青椒。“你瞧这土多暄!”她抓起一把黑褐色的泥土,指缝间漏下的碎土混着细碎的贝壳 ——几年前,这片十来平米的地块里破塑料、烂木头堆得比人高。
如今漫步长西村,这样的 “一米菜园” 像散落的珍珠,缀在房前屋后。木栅栏围起的菜畦里,辣椒串成小灯笼悬在枝头,紫苏与薄荷的清香缠上海风,一路飘向渔港。
岱山县长涂镇长西村一景。长西村供图
再往深处走,稻禾的清甜与蔬果的甘润便漫过鼻尖。这不是刻意调制的香氛,而是150 亩景观农田里的自然交响:番茄挂果的沉甸甸、玉米拔节的脆生生。这座生长中的未来乡村,正以“田园 +”共享模式,把土地的馈赠,酿成浸润日常的芬芳。
村西头的转角处,废弃多年的荒地正上演 “草木交响曲”。孩子们踩着木栈道追逐粉蝶,波斯菊丛中惊飞的麻雀,引得岸边芦苇沙沙作响。曾经的荒芜,早已被花木织成四季锦缎,让每一步转角都撞见意外的惊喜。
破局与新生——
闲置资源里长出的共富密码
产业振兴是长西村蜕变为“海岛花园”的核心骨架。这座曾困于“渔网经济”的渔村,正以金海智造企业为邻的区位优势为支点,撬动闲置资源的沉睡能量,在荒土与旧屋间编织出多元发展的经纬。
曾经的长西村,一度被“产业单一、土地抛荒、集体薄弱”的困境笼罩。闲置的农房爬满藤蔓,荒草丛生的耕地里,偶尔能看见被遗弃的旧农具。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连修条像样的村道都要反复筹措资金。
如今站在百亩苗圃基地的田埂上,望着连片的苗木随风摇曳,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弃耕多年的荒地。以前这块地,杂草长得比人高,现在种上了舟山新木姜子、红豆树这些珍贵品种,既绿化了环境,又能卖钱。
近年来,长西村将盘活闲置农房列为工作的重要任务。
还在建设中的家宴中心和出租房。长西村供图
长西村的老渔民房,曾是村里的“老大难”。木质结构经不住海风侵蚀,不少房子空着空着就成了危房。如今,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老房子,正以新的姿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我们统一收储闲置农房进行装修,再出租。”村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村里新建出租房9套,收租闲置民房15套,今后按照实际需求进行出租,增加村集体收入。
还在建设中的家宴中心和出租房。长西村供图
沿着长涂镇中心卫生院北侧的施工便道往前走,机器的嗡鸣与钢筋的碰撞声交织成热闹的节奏 —— 长西村家宴中心新建工程的工地上,工人们正忙着给主体结构做最后的收尾。“再过两个月,这里就能摆下 20 桌酒席,让回乡的乡亲们热热闹闹办宴席了。”长西村党总支书记方建伟站在尚未封顶的建筑前,眼里满是期待。
“你看,这层高和跨度,专门按农村宴席的需求设计,既宽敞又接地气。”他解释道,村里在外打拼的人多,每次回乡办喜事总念叨着‘还是家里办的宴席有味道’,我们就想给大家打造一个能聚乡情、续乡愁的地方。”不远处,配套的出租房也在同步施工。“总建筑面积 1200 平方米,一半是家宴中心,一半是出租房。”方建伟指着隔壁的建筑框架说,预计10月底就能整体完工,到时候外墙刷上暖色调的涂料,门口再种点花草,既实用又好看。”
还在建设中的家宴中心。长西村供图
建这个中心,可不是只解决“吃饭”问题。家宴中心按经营性模式运营,村民办酒席收点场地费,再加上出租房的租金,每年能给村集体经济增加一笔稳定收入。更让村里看重的是就业带动效应。方建伟算了笔账,按每月承办 10 场宴席算,至少能带动 15 人灵活就业。“人住得越多,周边的小卖部、菜市场生意也会好起来,第三产业自然就活了。”
从荒土生金到旧屋焕彩,长西村的产业振兴路,藏着朴素的辩证法:把“包袱”变成“财富”,让“闲置”转为“活力”。当苗圃的清香、家宴中心的炊烟、出租房的笑声在海风里交融,这座渔村便有了不止于“花园”的生命力——那是产业扎根土地后,自然生长的共富图景。
舌尖上的温暖——
海岛共富的新注脚
花园村的“活气”,终究源于民生工作的 “温度”。
在长涂镇中曙路上,一家刚开业不久的惠民食堂里,80多岁的虞友娣正端着餐盘找座位 ——青瓷碗里盛着肉饼炖蛋和冬瓜虾皮汤,热气氤氲中,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漾着笑意。“凭这张卡,三餐都有优惠,早餐只要一块钱,比家里开火方便多啦!”她晃了晃手中的蓝色就餐卡,塑料卡片边缘已被摩挲得有些发亮。
推开惠民食堂的玻璃门,饭菜的香气扑面而来。100 多平米的大厅里,餐桌整齐排列,空调出风口送来凉爽的风。墙角的消毒柜正嗡嗡运转,几位穿蓝色工作服的阿姨正将刚出锅的炒青菜端上取餐台。
长西村惠民食堂。长西村供图
“以前天不亮就得去码头赶早市,买把青菜要跟船颠簸半小时。”67 岁的王根宝拿着餐盘,熟练地夹了一筷子清蒸鲳鱼,“现在走到这儿就能吃,一荤一素一汤,优惠后才 9 块钱,比自己做饭划算多了。”他指着墙上的价目表:早餐提供包子、豆浆、粥品等“爱心餐”,80周岁以上无社保的老人只需1元;中餐三荤两素一汤,根据年龄和户籍享受 3至8折优惠。
在取餐窗口,工作人员正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打包盒饭。“有几位独居老人腿脚不好,我们每天安排志愿者送餐上门。”食堂负责人翻开登记本,上面记录着一些特殊老人的用餐需求,“张阿婆糖尿病要吃杂粮饭,李爷爷牙口不好得把菜炖烂……”
这份细致,在长西村的养老服务里处处可见。今年启动的一对一志愿服务,108 名志愿者像儿女般常伴左右,陪独居老人唠嗑,帮行动不便的老人买菜,让村庄的每个角落都飘着温情。
更实在的温暖藏在老人们的家里。2024年9月起,村里为53户老人改造了厨卫:冯大爷家的厨房换了防滑地砖,橱柜里的碗碟摆得整整齐齐;卫生间装了扶手和淋浴凳,电热水器随时能流出热水。“以前洗澡怕滑倒,现在踏实得很。” 老人抚着瓷砖墙面,眼里的笑意比热水器的光还暖。
午后阳光透过食堂玻璃窗,在地板上织出光斑。老人们的笑声混着渔港汽笛,与 “海岛花园村” 的青石板路、文化礼堂的歌声缠在一起。从荒地变菜园到食堂飘饭香,长西村的故事里藏着同一个答案:把老人的柴米油盐记在心头,日子自然就有了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