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院里看见美丽中国 宁波农家奶奶王连芬开民宿冲咖啡“圈粉”外籍游客

2025-04-29 14:14:52 来源:潮新闻 见习记者 王妍妍 本报记者 李华

正在制作咖啡的王连芬 袁佳颖摄

正值春日,青山环抱的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村引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村尾的“氧气生活”民宿里,63岁的王连芬忙得脚不沾地。

冲咖啡、炸薯条、备甜品……小院里一下子涌进三四十位客人,穿着棕色围裙的王连芬加快步频穿梭其中,额头沁出了汗珠,脸上却一直笑意盈盈。

英文的菜单、标语,小院里聚会的外国客人……这个朴素的小院,国际化的影子随处可见。目前,民宿年接待外国游客200多人。民宿中的咖啡更是成了宁波知名的“网红村咖”。起初,王连芬也闹不清为什么外国人钟情于自己的小院子,慢慢地她琢磨出了门道:“或许因为,在我的院子里,能看见中国家庭和农村真实的样子。”

民宿成了老外“据点”

王连芬的民宿坐落于村庄深处,但是找到它并不难。随便找个村民问路,“咖啡”两个字刚出口,村民便会心领神会地把你往“里头厢”引。

三爿错落的平房经过精心改造,辟出了四间客房、两个餐厅、一间咖啡屋;花草、摆件装点的院子里,见缝插针摆上木制桌椅……迎出来的王连芬一头微卷的短发干净利落,与不少人心中农村家庭主妇的固有印象有着明显差别。

小院里,一群当天入住的外国人正在音乐声中烧烤、聚餐,接过王连芬递来的咖啡,第一次来打卡的乌克兰人尤莉娅有些吃惊地用英语说:“真没想到奶奶会做咖啡!”她身边经常来的乌克兰人雅娜则耸耸肩,显得习以为常:“阿姨很厉害,学东西很快。”

小院成了老外“据点” 袁佳颖摄 

咖啡这门“世界语言”,是外国朋友记住王连芬的第一个标签。

磨豆、填粉、布粉、压粉、萃取……咖啡吧台后面,王连芬目光专注、动作麻利地制作咖啡,几分钟后,随着装奶泡的杯子灵巧地抖动,一个“爱心”在咖啡中显现,拉花完成。

这套动作,王连芬每天要重复几十次,开民宿之前,她甚至没喝过咖啡。

2017年,王连芬四姐妹将母亲的老宅改造成民宿,本想着让老母亲不至于太孤单。民宿开起来后,环游世界的四妹带回来一群外国朋友,成了第一批前来打卡的外国客人。没想到他们一个传一个、一个带一个,让小小民宿在宁波和周边地区外籍人士中知名度越来越高,逐渐成了外国友人的“据点”。

外国人来了,喝咖啡就成了刚需,当时,不要说村里,就是整个九龙湖镇的咖啡店也是寥寥无几。

四妹常年在国外,民宿日常打理,都交给了原本在家务农、打零工的老大王连芬。王连芬咬咬牙,决定自己学做咖啡。店里的外国客人自己做咖啡时,王连芬就向他们请教。为了学做咖啡,一天至少两杯下肚,为此她经常失眠。做咖啡最难的部分是拉花,为了练习拉花,她经常在女儿的指导下加班加点练习。

第一次咖啡端上桌,外国朋友竖起了大拇指。王连芬心想,总算过关了。

如今,不止外国友人,本地青年也渐渐寻咖而来。“本来只想开民宿,没想到做咖啡做出名了。”王连芬笑着说。

交了一群外国朋友

“Hello,欢迎你们!”民宿的外国客人,大多在宁波和周边工作生活,雅娜中文流利,已经是民宿的熟客,这次她把妈妈奥莉娅也带来了。

一见面,王连芬就和奥莉娅来了个大大的拥抱,“很久没见了,你看这是我们两年前的合影。”王连芬边划拉手机相册边回忆。

王连芬的与外国朋友的合影 受访者供图

在王连芬的手机相册里,除了家人,最多的就是外国朋友们的照片。“这是美国的、这是俄罗斯的、这是英国的……”很多人的英文名她记不住,但是对方的国籍她记得清清楚楚。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她也如数家珍。

“这个‘天线宝宝’每年都要来一两次,今年是第四年,他进门就会喊‘大姐,你好,我很想你’,有一次还打视频电话告诉家人我是他的中国妈妈。”“天线宝宝”是法国小伙杰里米的外号,他长着一张娃娃脸,开朗幽默,他一到小院里总是笑声不断。

王连芬的通讯录里,有二三十位经常联系的外国人,逢年过节,他们都会相互问候。“和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聊聊天,是一种乐趣。”王连芬说。

交到这么多外国朋友,这是开民宿前王连芬想都不敢想的。

“之前只在电视里看到过外国人。”几年前,第一次看到来自7个国家的十多个外国人站在自己面前时,王连芬有些懵,愣在那不知道说啥好。同样好奇的还有村民,大家都蜂拥过来看热闹。

时间一长,王连芬和村民都习惯了。王连芬发现,大部分外国朋友很好相处,一群外国人在小院聚会,有时会邀请她参加,还主动拉她合影留念,“夏天他们喜欢光着脚在院里走来走去,像在家里一样放松。”

小院全景 袁佳颖摄

俄罗斯人阿列克谢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来这里。“在这里很舒服,阿姨热情招待,我们成了朋友。”他用流利的中文说。

并不是所有外国客人都会说中文。在客人的帮助下,王连芬还学会使用手机翻译软件,可以现场和外国人对话。

“这是我免费送你们的,希望你们吃得开心。”王连芬给正在院子里烧烤的国际友人送上一盘小吃,刚对着手机翻译软件说完中文,标准的英文翻译便立即响起。客人们纷纷表示感谢。

“有了这个翻译软件,我也能听懂他们的需求。”王连芬说。她还学会了简单的英文问候语,她80多岁的老妈都会说一句“Good morning”。

小院里的文化沙龙

“外国人的文化跟我们不太一样。”起初,对于一辈子没有离乡离土的王连芬来说,外国朋友们直来直去的热情让她不知所措。“一见面就是一个大大的拥抱。玩得高兴了手舞足蹈,像个孩子……”

东西方文化差异,也体现在王连芬掌管的灶台上。王连芬烧得一手人人称道的农家菜,对中餐比较陌生的外国人喜欢在厨房看她做菜。手拿锅铲的王连芬就化身“老师”,每一个步骤都仔细讲解:“这个是我们宁波的大头菜,大头。”王连芬用汉语重复菜名,外国“学生”一板一眼地跟着念。一道大头菜煨年糕凭借鲜劲儿,让一众外国友人竖起拇指称赞。

偶尔,外国客人自己动手做饭。他们借用厨房的时候,王连芬也在一旁观看。学得西餐的“一招半式”后,她还进行中式改良,农家乐菜单上的“美国土豆”“柠檬手撕鸡”等中西合璧的新菜品,都是王连芬的创新菜。

小院也成了展示中华文化和乡村民俗的一个小窗口。

来自俄罗斯的迪马斯说,他一家人每年至少来小院两次,“很有中国味、乡村味,也很温馨。”

“这里很有生活气息。”入住民宿后,奥莉娅迫不及待打开手机直播,把民宿的角角落落分享给国外的朋友。王连芬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让她对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孝敬老人传统等有了直观的了解。

王连芬不放过每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她带着外国客人包粽子,给他们讲端午节的含义和粽子的来源;春节,她就拉上外国客人一起吃年夜饭、放鞭炮,手把手教他们包饺子……今年清明节,她早早用艾草蒸好了青团,给外国友人品尝:“这是中国的青团,用艾草做的。”王连芬一边比划,一边用手机翻译。

九龙湖产茶,中国的茶文化尤其让外国客人感兴趣。前阵子春茶开采,带外国人采茶、炒茶、品茶成了民宿的“保留节目”。

“火要小,翻炒要快,不然要焦掉……”王连芬带着他们上山采茶,然后手把手教他们炒制成茶叶。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茶,外国客人兴奋不已。“他们把整个过程拍照发给国外的朋友,炒出来的茶叶也包装好,打算带回去给家人品尝。”

中餐和西餐、咖啡和绿茶,一来一往之中,小院里似乎在进行文化沙龙。王连芬也不知不觉有了使命感:“我要向他们展示真实的中国乡村和中国文化。”



责任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