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3万尾大黄鱼幼鱼“入住”“声波海洋牧场”试验田

2025-04-22 10:12:04 来源:潮新闻 记者 汪子芳 通讯员 金许阳 王俊

21日上午,温州市洞头区鹿西乡附近的洋面泛起微澜,随着声呐系统的启动,3万尾岱衢族大黄鱼幼鱼通过放流的方式,“入住”位于妩人岙的“声波海洋牧场”。

大黄鱼幼鱼放流进入“声波海洋牧场” 通讯员 沈家迪 摄

这片“声波海洋牧场”三面环山,靠海的一侧有10个浮标,24小时不间断地发出特定声波,形成一张无形的“声波屏障”,让幼鱼在这片海湾里生长。洞头是浙江的第二大渔场,作为大黄鱼环境适应性驯化的“海洋试验田”,科研人员将持续监测大黄鱼的生长情况,为大黄鱼野化训练关键技术及自然种群的恢复研究做技术积累。

“声波海洋牧场”的声呐系统启动 记者 汪子芳 摄

超低密度养殖加上仿野生环境,让幼鱼在这里自然成长。“往常大黄鱼都养在深水网箱里,‘声波海洋牧场’的海域有160亩,相当于300多个周长60米的深水网箱,超低密度的养殖方式,可以让大黄鱼更接近野生状态。”黄鱼岛海洋渔业集团董事长石福明介绍,“声波海洋牧场”的声波频率只针对大黄鱼,让它们无法游出这片海域,而其他鱼虾则可以自由出入。这种模拟野生海洋环境可以让大黄鱼幼苗逐步适应自然海洋环境。

“声波海洋牧场”的浮标组成无形的声呐屏障

“这些大黄鱼幼鱼是野生岱衢族大黄鱼繁育的后代,是我们通过大黄鱼种群遗传学研究和全基因组重测序工作而筛选的鱼种。”浙江海洋大学严小军教授告诉记者,这些大黄鱼幼苗是通过科技项目专项驯化培育而成的,以解决大黄鱼种质退化难题。大部分苗种已在洞头洋增殖放流,野化苗种成活率较传统方式提升60%以上。

企业供图

在放流的3万尾大黄鱼幼鱼里,有3000尾进行了人工标记追踪。“我们可以通过监测标记大黄鱼的存活率、逃逸率、保存率等,系统评估大黄鱼在海域的摄食效率、生存适应性和洄游规律,为优化增殖放流技术提供科学技术支撑。”严小军介绍,校方将与洞头区围绕大黄鱼繁殖生物学、智能装备技术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着力破解海水增养殖关键技术瓶颈,推动海洋牧场释放更大的潜力。


责任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