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20日讯(通讯员 沈华庆)大力推进小城镇文化建设,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生活质量,扩大社会主义文化影响、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是建设省美丽城镇“人文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嘉善开发区(惠民街道)全面落实美丽城镇关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要求,积极构建文化礼堂,将新时代乡贤文化进行记录、保存以及推广,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嘉善县惠民街道大通村文化礼堂于2018年5月开工建设,2019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大通村文化礼堂坐落于大通集镇中心地带,整个礼堂室内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室外1200平方米,主礼堂设有26平方米的 LED 电子大屏和全套舞台灯光系统,可容纳280人同时观看演出。另设有装修精美的农家书房、尚义坊、三渔堂、石溪坊等功能区域,定期开展读书教育和道德讲堂,以及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儿童启蒙礼、青年成人礼和重阳敬老礼“三个礼”活动,是惠民街道按照高规格打造的文化礼堂之一。
“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不久前的一个下午,嘉善县第十三届全民读书月暨第七届道弘读书节启动仪式在嘉善县惠民街道大通村文化礼堂举行。
启动仪式上,来自惠民街道大通村的乡贤、文化志愿者陆勤方在文化礼堂“三渔讲堂”开展了一场“乡音善行 — —我的读书故事分享”活动,与大家分享他的读书心得。陆勤方围绕他所著的《官塘之上》讲述了嘉善的历史文化、著名人物故事,向来宾解读了好学善读的意义。
在大通村文化礼堂的展览走廊上,展示了许多大通村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人物故事,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有陆氏望族。陆氏望族在明代时是当地有名的大家族,而家族中最有名的就是陆宗秀。明天启《平湖县志》载:“尚义坊奉敕为义民陆宗秀立,在石牌泾”,这讲的就是在明正统五年的时候,全国遭受重大的自然灾害,富甲一方的陆家当家人陆宗秀就捐出自己家里所有的粮食来赈灾,当时的皇帝知道后亲手书写了“尚义”二字,并在他的家门前建造了一座石牌坊,也就是“尚义坊”。陆氏家族也成了当地带有传奇色彩的家族,包括像现在的惠民街道大部分区域都为陆闳子孙的聚居地。
当时富户、豪门和绅士可谓数不胜数,但像陆宗秀这样倾其所有放粮济民的事例实属罕见。自从有了石牌坊,获得如此殊荣以后,陆宗秀本人丝毫没有自高自大的傲慢作风,反而更加严以律己,不但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还订立家训,要求整个家族人员循规守训,世代永护“尚义”,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子孙,如果陆氏家族成员有违背家训者,就要受到家法处置。为了严肃族规与家法,继订立家训以后,陆宗秀又在自己的宅院旁建造一座祠堂,名曰“世德祠”。陆宗秀有4个儿子,因受父亲影响,个个崇尚德义。自从建立尚义坊后,在石牌泾的陆氏家族更是家大业大,人丁兴旺,衍生的家庭越来越多,宅院和田地也逐渐从尚义坊和石牌泾向外散迁。在日后的岁月里,陆氏后裔虽然散布在各行各业,但祖规遗训一直被后人视为人道之纲,提倡:凡吾子姓,居田者勤俭守分,服力者毋惰自给,经商者毋欺善良,为官者以正直忠厚为本。
尚义坊、世德祠在历史的风雨中圮废,但石牌泾的风貌保留了下来,石牌泾人勤劳、诚实的品格和忠义、仁爱的道德精神为当地致富的异姓庄户传习了下来。
2014年,在时任嘉善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何全根的提议和牵头下,大通村10余名在外工作的乡贤回村发起成立了一个村级助学基金。助学基金的主要来源是每年开展乡贤返乡活动时,每名党员乡贤进行募捐,基金会的资金用来奖励每年考上大学的优等生和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后来大通村的“助学基金”正式更名为大通村“银杏基金”,至今为止已经累计奖学助学35名学生,他们勤学奋进的事迹也被写入礼堂外银杏树掩映的长廊中,这也是文化礼堂“银杏长廊”名字的由来。慢慢地,“银杏基金”不光局限于捐款资助,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在乡贤的带动下给困难学子捐书捐物,参加公益慈善结对帮扶困难家庭。
结合文化礼堂提升改造的契机,大通村将文化礼堂里的各个功能空间命名为尚义坊、三渔堂、石溪坊这样带有书香气息的名字,但凡对大通村的历史渊源熟悉的村民一听就能将名称与其功能联系起来。无论是深藏的尚义文化,抑或家国一体的精神内涵,无不是大通历史积淀留下来的独有韵味,对村民的影响是无形而深远的。
乡贤文化,不仅是有记录、保存、流传等看得见的贤达与善举,更是溶于民族血脉并世代传承的文化模式。近年来,随着乡贤文化发展实践的推进,乡贤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也日益凸显,人们对乡贤文化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乡贤文化源出于乡土,根植于乡土,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服务于乡土。时至今日,各层各级、各行各业多数人的乡土意识、亲乡情怀尚存。乡贤文化本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农耕文明的产物。新时代的新乡贤,成分更广、队伍更大,涉及的功能领域更多、活动的表现形式更丰富,在当今的乡土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中更是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