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山号客货班轮。
1987年12月30日随船出访香港的温州市代表团与温州香港同乡会合影。
1987年12月26日,冬日薄照,温州港务一号码头上鞭炮声、锣鼓声、呐喊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随着瓯江上的一声汽笛,1949年后的温州第一条出境的客货班轮“雁荡山”号截关收锚,载着19名出境旅客缓缓驶出温州港,螺旋桨泛起的浪花好似在跟码头上欢送的人群挥手告别,船舷上的旅客或脱帽挥舞,或欢歌笑语,慢慢远去,渐渐融入瓯江的烟波之中,开启了它为期三天两夜55个小时564海里的旅程,驶向目的地——香港维多利亚港。雁荡山轮的启航让温州口岸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出入境旅客,同时也开启了温州海关“旅检”新篇章。
雁荡山号船身长88.55米,宽12.76米,净吨位1263吨,总吨位2208吨,是当时浙江全省第一艘直航香港的客货两用班轮,该船隶属瓯江船务有限公司(温州瓯兴船务公司、香港招商局、浙江省远洋公司、中国银行温州分行4家单位合资)。据原瓯江船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蔡甫枢介绍,该船原名“那诺克斯”,以两千多万元人民币从丹麦购进,经过后期改造成为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集散货、集装箱、旅客于一体的轮船。船上设有一个客舱和两个货舱,客舱共有12个乘坐舒适的房间,均设有卫生间和空调设备。客舱还设有酒吧间、娱乐场所、小卖部、小餐厅等,最多可容纳31位旅客和10个集装箱,可装载近2000吨货物。
首航出境的19人中包括温州市政府访问香港的代表团一行13人和香港招商局朱大绶、旅港乡贤王大兆等6名港胞,在12月29日深夜到达维多利亚港,由于当地准备庆祝元旦,加上夜深,轮船无法靠泊码头。次日,雁荡山轮顺利靠泊办理入境手续,香港温州同乡会会长王国桢率同乡多人入港上船迎接,乡亲们也同时参观了雁荡山轮。
在同乡会馆,代表团向同乡会介绍了温州改革发展的情况,呼吁同胞们回家乡走走看看,并为乡亲们送上了随身带来的家乡特产盘菜、虾酱和温州工艺品瓯绣四条屏,乡亲们看到家乡的美食激动得热泪盈眶。代表团还访问了香港招商局、铸铁厂、造船厂等机构,他们感慨香港现代化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改革发展温州的决心。由于轮船靠泊延迟,导致代表团行程后延,返程时签证时效过期,全体滞留,幸而香港温州同乡会及时与香港入境处沟通,才顺利返航。
随着雁荡山轮的开航,温州、香港两地往来日趋频繁,客货资源逐渐稳定,港务调度逐步熟练,雁荡山轮固定为每月3个班次往返。雁荡山轮的开航也让当时温州海关等口岸联检单位感觉到了业务知识的缺乏,并不断派员赴上海、厦门等大口岸学习工作要领。温港两地因雁荡山轮而拉近了两个城市的距离,人员往来交流日益增多,港胞回乡探亲,大陆人员赴港旅游,甚至还有台胞借道香港通过雁荡山轮回乡团聚。雁荡山轮像一个纽带,情牵着两岸三地,也像一个符号,宣传着温州开放的信息,更像是一个窗口,展示着温州经济发展的动态。
雁荡山轮经过近一年的运营,由于条件受限,设备简陋,以及出入境旅客逐渐增多,口岸业务不断拓展等原因,原安澜码头客运站远远不能适应口岸单位的工作。1989年3月,口岸联检大厅正式入驻新落成的麻行码头国际客运站。新的联检大厅严格按照标准规划设置,并在监管区关键位置设置闭路电视,同时大厅还入驻了免税商店、人民银行等机构,方便出入境旅客。
不过经过近三年的运营,雁荡山轮没有达到初期可行性报告中的盈利目标;再者当时交通部出台了轮船客货分离的政策;另外随着温州交通发展,特别是1990年温州永强机场的建设使用,雁荡山轮客流量急剧下降,最终在当年停止载客,并在1994年1月退出温州海运舞台,统计共载出入境旅客1826人,其中出境1117人、入境709人。
雁荡山轮虽然在温州对外开放的历史中昙花一现,惊鸿一瞥,但它是温州航运史上第一艘出境的客货班轮,使温州和香港有了比较固定和方便的交通条件,为温州建设沿海港口城市、推动改革开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港商来温投资、三来一补(早期大陆尝试性的企业贸易方式)以及温州香港雁荡公司的发展、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创区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