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把香菇种植从“田间”搬进带有中央空调的养菌大棚内。
料棒正在无菌接种室完成接种。
全自动料棒生产线正以约2秒一根的速度自动“吐”棒。
2003年起,浙江启动了科技特派员制度。从此,浙江的青山绿水间,科技特派员跋山涉水为农奔波的身影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他们给农民送技术、送工具、答疑解惑,为大家架起了致富的康庄大道。
省农科院食用菌专家蔡为明和他的研究团队是2008年开始“扎根”武义送技术的,10年间,先后在武义建立了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食药用菌武义试验站等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所有的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全方位开放给菇农,并手把手教他们种植技术和模式。团队带动建成20多条香菇/黑木耳专业化菌棒生产线,仅此一项技术就帮助武义菇农累计增收超过1亿元。
最值得骄傲的是,蔡为明和团队通过对香菇品种与育菇技术的创新研发,在武义建起全省第一条香菇工厂生产线,将菇农从田中解放出来。蔡为明说:“在我们这儿,西装革履,穿着皮鞋就能种香菇。”
当年的废弃茶园如今生机勃发
全省首条香菇工厂生产线落地投产
这条香菇工厂生产线在武义创新食用菌有限公司内,从市区驱车至公司所在的壶山街道上端头村约20分钟。这个地方11年前还是废弃的茶园,如今已是一番繁忙景象。
全自动料棒生产线有三个料棒生成口,以平均2秒的速度,各“吐”出一个已经包装完整封好口的料棒,并通过传送带进入无菌接种室接种,然后送入100摄氏度以上的灭菌炉统一灭菌30个小时以上。
清明前后正是种植春菇的时节,菇农纷纷来这里下单,预订购买菌棒,机器开足马力一天可生产2万根。“有了全自动化机器真的很轻松,它足有15个熟练工的速度,现在武义80%以上的菇农都从我们这里买菌棒回家种植。”公司负责人施礼说。他还有一个身份:武义县农业农村局食用菌科技专家。
这种多重身份的切换,还得归功于浙江的科技特派员制度。2008年起,浙江省开始逐步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以法人和团队身份与地方结对,统筹服务地方优势产业。2011年,蔡为明和团队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和武义县科技局食用菌推广站等单位合股创办了武义创新食用菌有限公司,公司以创建武义食用菌区创服务中心为己任,力争实现快速带动菇农致富,推动产业升级。此后每年,公司都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
“去年底,全自动料棒生产线落地投产,几个月下来,我们很有信心地预测今年的菌棒生产量能达到300万根。”施礼说。
以前种菇收入不高还累人
科技特派员给菇农带来致富希望
为菇农提供加工好的菌棒,仅是武义创新食用菌有限公司的其中一项“职责”,公司还盖起了十几个发菌大棚和养菌大棚,打破了菇农下田才能种植香菇的限制,也打破了香菇种植靠天吃饭的限制,用科技手段实现了一年365天,天天出产香菇的可能。
44岁的养菇大户傅杰种植了10万棒的香菇,按照一个菌棒产出1.2斤鲜香菇、1斤收购价约为8元算,傅杰一年少说也能收入几十万元,傅杰说全家人靠种菇过上了好日子。
种菇能发家致富?这个问题搁在上世纪90年代,傅杰肯定一口否定。因为种菇缺乏科技支撑吃了苦头的滋味,他尝过。
傅杰是武义县泉溪镇车苏村人,1989年全县刮起了种菇热潮,傅杰父母拿出全部存款,并贷款了2000元,也开始种菇。
那时种菇是个体力活,要全家一起上阵,才14岁的傅杰也得干活。准备料棒的原材料就很不容易,要去木料加工厂把锯木头剩下的粉末买回来,拌入麸皮、白糖,还要会控制料棒湿度。后面更是困难重重。最早的料棒机是半手工的,把料装进袋子里制成料棒后要靠手工压实,这关系到成菇质量的好坏,越紧越好,几千棒压下来,全家人的手都会肿得老高。
接种后的料棒,还要过高温杀菌关,但“家庭作坊”式的煮棒,往往不能杀透所有细菌,坏棒率很高。就是成功了的菌棒,产量也才在一根0.8斤左右,收入不高还累人。很快,村里种香菇的人就少了大半。
2011年再回乡种菇,傅杰就是看中了蔡为明和团队提供的技术帮助。“每一个发菌大棚和养菌大棚都装有中央空调和制冷剂,热了冷了都能通过设备来调节,所以一年四季香菇生产不愁,而且出产的量稳定。”傅杰说,现在10万棒的种植规模,家里只他一人出力就够了。
●科技特派员精准帮扶,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筑巢引雏育凤”
让小农户也能拥抱现代农业
“香菇的生长要求很高,需要光照、通风,也需要恒温恒湿,所以当其他菇种已实现了工厂化栽培时,香菇却‘适应’不了。”蔡为明说,为了破解这个难题,他和团队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现在,即便是夏季,这里也能产出肉质饱满的优质香菇。
施礼在田间地头跟菇农打了三十多年交道。在他看来,现代农业对于农民来说,最大的短板有两个,一是缺乏技术,二是缺乏资金,科技特派员补足了技术短板,剩下一个短板,正是他们努力的方向。
施礼介绍,武义县农业农村局提出“双百共富”试验示范工程,要求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共同帮扶,使农民利用温控大棚工厂化生产香菇,每亩产百吨鲜菇,百万产值,实现户增收10万元,所以他们推出了一个“筑巢引雏育凤”服务三农计划。
“我们搭建起的平台,就是为了让小农户也能拥抱现代农业,利用我们的成熟技术种菇。缺乏资金了,还可以利用企业作担保贷款种菇,实现快速收益。”施礼畅想,在未来2年内,培养出100个家庭农场,50个像傅杰一样的种菇大户。
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浙江已经迎来了16个春天,科技特派员将科技如同希望的种子一般,播撒到了全省乡村,让一个个村、一个个县拥有了蓬勃发展的力量和生机。
统计显示,截至去年,省、市、县三级已累计派遣个人科技特派员1.56万人次、法人科技特派员25家、团队科技特派员354个,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4000多项次,技术培训12万多场,培训670多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