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垃圾分类开始,端头村出落得洁净美丽。
浙江在线杭州2月2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沈超 市委报道组 谭孝军 拍友 时补法)端头村很小,10分钟,能走完整个村子;端头村很穷,没有工业,集体经济几无收入。放在村堆里,真的毫不起眼。
穷则变,变则通。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声音传来,这个地处永康水源保护地的小村子,看到了绿色发展的新希望。
3年里,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端头干成了一件令人惊叹的大事:通过垃圾分类,这个146户、398人的村庄,垃圾量大幅下降,现在平均24天外运一次,日均外运垃圾量不超过15公斤。也就是说,每人每天只产生38克垃圾!
“谁能想到,我们这个小山村能把垃圾分类做得这么好。”面对我们,永康市舟山镇端头村党支部书记俞海有些动情。他说,让自己感动的,是全体村民的理解与支持,更是村美、人美背后的乡村希望。
农村垃圾分类如何深化?端头做法能否复制?新春过后,我们走进端头村,探寻垃圾精细化分类的“端头密码”。
三种颜色,人人会分
“我4岁的曾孙女也会分垃圾”
等在村口的俞海,留着中分长发,颇有几分艺术家的气质。除了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他还有个身份:金华市美容美发行业协会会长。
“美容行业出身,最讲究干净、漂亮,所以回村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村子理理容。”俞海边说,边领我们进村。
一口池塘、一座廊桥、片片枯萎荷叶,诉说着小山村的宁静。沿着白砖拼接铺就的小路,只见一侧斑驳的石头墙,挂着几顶手工草帽。端头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净、别致,而这一切,源于3年前俞海发起的“垃圾革命”。
“刚回村当支书时,我天天琢磨,平凡的端头村,出路到底在哪?”俞海说,那时,他频繁到安吉等地考察学习,“发现很多村庄的蜕变,都是从环境开始的,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当时,农村垃圾分类的金华经验,已开始走向浙江和全国,但他细细思量发现,这件事还没做到极致:一是减量还大有空间;二是长效管理机制亟待形成。于是,他和村干部商议决定,带领端头争当全国垃圾分类的标杆村。
“垃圾分类,最难的,是改变村民几千年的生活习惯。”俞海边走边说,“起初,大家都是不理解的,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家里事管这么多干嘛?’”阻力、压力都很大,但他告诉自己,决不能半途而废。
怎么办?党员干部带头干。在端头,一则垃圾分类的轶事广为流传:村民的厨余垃圾分不好,村干部上门手把手教,还不懂,直接把手伸进湿乎乎的垃圾桶,现场分给农户看……这一幕口口相传,震撼了小山村。
村委会主任项建仁,就是那个伸手去掏垃圾桶的人。这个皮肤黝黑的汉子对我们说:“为让大家明白怎么分,我们摸索出一套方便记忆的方法,三种颜色,追根溯源。”项建仁拿起3只垃圾袋说,“蓝色的,装客厅的可回收垃圾;黑色的,装卫生间的焚烧垃圾;绿色的,装厨余垃圾。”
行走间,我们来到92岁老人俞德生的家。老人家里明亮通透、一尘不染。年过九旬的他,精神头很好,正坐在藤椅上做手工。一旁的老伴徐春机听到有人来,擦了擦手,从厨房迎出来。
“您会分垃圾吗?”
“会啊,塑料纸、包装袋,放进蓝色袋子;切下来的菜根、橘子皮,扔到绿色袋子;黑色的放在卫生间。垃圾袋满了,就送到小木屋去。”
88岁的徐春机耳聪目明,做起垃圾分类也分毫不差。“分得好,家里干净,苍蝇都没有,小孩也喜欢来玩。我4岁的曾孙女也会分!”她的一席话,让小院子满是欢声笑语。
为让垃圾分类更持久,俞海想得很细,“分类要接地气,还要管得住”。除了三色垃圾袋,俞海还为每个垃圾袋标号,谁家哪个袋子,分得好不好,一目了然。分不好的,联户党员上门指导;再分不好,这位党员要被扣分,影响年终的星级评定。
就这样,数月下来,端头的垃圾分类已有模有样。
二次分拣,细到极致
“一个普通香烟壳也要分三道”
早上6时,天蒙蒙亮,保洁员项爱银、俞爱飞就分头出发了。她俩早起的第一件事,是把村子里外打扫一遍,用洁净村容迎来崭新一天。
两位保洁员都是本村人,她们走路飞快、手脚麻利,不一会儿工夫,村里大小角落已变得干干净净。项爱银以前在城里卖水果,2015年回村当保洁员,一晃3年过去了。“以前,垃圾房两三天就满,还要溢出来,现在的垃圾房一点味道都没。”她的语气中满是自豪。
“每种垃圾都有自己的归宿”,这是端头村垃圾精细化分类的第一步。
村里人夜里没事,最爱咪一口老酒。端头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放着一个绿色的“大酒瓶”,村妇女主任苏杏芳打开它,里面都是村民喝完送来的酒瓶。酒瓶不去小木屋,统一存放在这里。作为低价值玻璃的它们,会被专业回收公司带走。
有害垃圾怎么办?端头村同样有办法。村头有个生活超市,从2018年开始,超市老板娘领到一项特殊任务——回收废弃电池。村民只要将家中用过的电池、灯泡等有害垃圾拿来,就可兑换一袋食用盐。到月底,村两委会从小超市回购这些有害垃圾,再进行统一处理。
源头分得好,只是第一步。项爱银说,垃圾减量的秘诀,还在于后道分拣。在她俩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村头的资源回收点。这里刚清运过,空荡荡的,十几个塑料大桶一字排开,如何分类,墙上写得明明白白。
我们看到,光是可回收垃圾,就细分为“纸类”“塑料类”“玻璃”“纺织”“金属”几大类,下面又分为高价值、低价值两小类。项爱银说,在端头,二次分拣将垃圾细分成了15个小类!
上午9时,垃圾清运员将5座小木屋的垃圾全部送了过来。项爱银和俞爱飞蹲在地上,摊开每个塑料袋,飞速地将垃圾进行二次分拣:
纸盒,收入高价值纸类的回收桶;塑料杯,放进低价值塑料的桶内;卫生纸,则装入可焚烧垃圾桶内……约30分钟,分拣就结束了。“前道分得好,我们省了很多时间。”她俩异口同声地说。
有个细节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一个普通香烟盒,在俞爱飞手里,被分成了3种资源:最外层,低价值塑料;香烟壳,低价值纸类;最里层的锡箔纸,单独存放。整个过程不超过5秒。没想到,端头人竟把垃圾分类做得如此细致。
分完后,她们还要检查一遍,看看谁家没分到位,随后在登记表里打上优、良、合格、不合格的评价。
这天,苏杏芳在公告栏里张贴了上月的考核表。“你看,排在第一位的农户,13袋垃圾都是优秀,说明分得好。”她说,村里还会开表彰大会,分得好的农户,有奖。
“奖品是啥?”
“洗洁精、洗衣粉、肥皂,不贵,但大家积极性高了。”
俞海说,他们做过统计,端头村如今月均回收旧电池48节、灯泡25个,分拣金属15公斤、纸类25公斤、塑料18公斤、布料10公斤、玻璃50公斤、建筑垃圾等115公斤,回收旧衣物20公斤、酒瓶50公斤;还有300多公斤厨余垃圾,被送到镇上的处理中心制肥。最后,每天需外运焚烧或填埋处理的垃圾只剩15公斤。
这是一个小山村创造的奇迹。
人心齐整,振兴有望
“我们都愿意给村里做点事”
我们常说,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在俞海看来,垃圾真的是一种资源,也正因为垃圾分类,端头村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成长为明星村。
一年多来,端头村先后被评为省A级旅游景区村庄、省宜居示范村、金华市五星级基层党组织、永康市美丽乡村精品村,乡村振兴的火焰熊熊燃起。2018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万人次,村集体收入6万多元,成功摘掉经济薄弱村的帽子。
“我们有这样的信念,端头的垃圾分类能做好,其他村子也一定能做好。”舟山镇党委副书记邵巧满怀信心地对我们说。
端头做法为什么能复制?
一旁的俞海扳着手指给我们算了笔账:除了前期小木屋、回收站的投入,现在每年支付给保洁员工资5万元,清运、垃圾袋、奖励等花去1.5万元,每年用6.5万元,即可完成全村垃圾分类。
“这笔钱村里能承受!”俞海说,尽管端头缺少资金,但坚持花小钱办大事,走出了一条垃圾分类减量的好路子。
每人每天仅产生38克垃圾,在我们看来,端头村已经成功了。但俞海却说:“仅是人居环境的改善还不够,乡村振兴还要让村民富起来。”俞海一边说,一边带我们走进他新打造的“未迟”民宿。
外头院子里是别致的休闲茶座,里头墙上有一张精致的手绘地图,一股慢生活的味道扑面而来。这是俞海苦心经营的“样板工程”,为的是给村民树个榜样,把乡村旅游搞起来。
村民告诉我们,去年以来,端头村依托附近的台门村石头文化、杨溪生态湿地、岩宕地质公园等资源,全力打造影视体验、婚纱摄影、蓝莓采摘等特色旅游项目;通过筑巢引凤,引导村民发展民宿、农家乐,建设多功能旅游服务中心,开设永康市首家土特产电商小铺,乡村旅游产业逐步兴起。
这几天,俞海和项建仁的心血都凝聚在一幢6层高的房子里——端头村多功能服务中心。它占地640平方米,建成后将具备文化礼堂、书屋、餐饮、住宿、会议等功能。把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才是他们心中的蓝图。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端头有两个大姓:俞姓和项姓。在村中采访,我们真切感受到,垃圾分类就像一条大绳索,不仅牵起两姓人的心,更汇聚起全村人的力量。如今,端头各项工作推进顺畅,村庄变化愈发显著。
更让记者感慨的是,垃圾分类还激发了端头人的自信心。
“村里干净,人也少生毛病,我们村可是‘长寿村’哩。”项爱银还告诉我们,因为实战经验丰富,舟山镇所有行政村的保洁员,都来端头村上过课,她还当了一回老师,“苦点累点不要紧,我们都愿意给村里做点事。”
端头村口的一块石头上,刻着“踏石留印、抓铁有痕”8个大字。在我们眼中,从垃圾分类开始,这里已留下筑梦乡村振兴的坚实印记。
我的端头我的梦
端头村党支部书记 俞海
我是一名理发师,总希望给人理出时尚漂亮的发型。端头是我的家,我也希望让家从头开始,变得更美、更好。
垃圾分类就是这个“头”。我住在城里,知道垃圾分类,难在源头分拣,难在习惯保持。要想改变这样的状况,就要从“细”字上做文章。
想要改变村民的习惯很难,我们反复摸索,发现只有下苦功才行,讲一次不够就讲两次,两次不够就一直讲,还把垃圾分类做成微电影,微信群里经常发。保持习惯更难,我们先依靠党员的力量,推行党员积分制,要求党员把各自联系户的分类习惯培养起来;我们再依靠妇女的力量,打造“绿衣天使”团队,每天巡视村道路面,有妇女同志的监督,坏习惯也能扭转过来;我们还要依靠激励机制,让百姓在分类中得利,习惯就会自然形成。
习总书记说,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3年来,垃圾分类在端头真的成为时尚,我们村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来过的人都夸,走出去的人都觉得自豪。我觉得,自己付出的这3年,值了。
这3年,我要感谢的人很多,但最感激的还是村民。我曾换位思考,如果我是村民,面对村干部的“多管闲事”会怎么样?在农村,干什么都必须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大家支持我,我才有动力朝梦想前进。
我有个端头梦,一个让端头更美丽、更富足的梦。我归结为“四步走”战略:做好土地整理、打造田园风光、推进业态提升、实现村美人美。现在,端头走入了梦想的第三个阶段,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阶段。看到农村电商蓬勃发展、民宿产业逐渐兴起、游客纷至沓来,我知道,梦想终有实现的一天。而我的端头我的梦,应该也是广大乡村的梦。(记者 沈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