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兴起,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进入新轨道。站在“万亿GDP”新起点上,宁波如何深入推进“六争攻坚”,坚持不懈重实体、兴实业,全面打造实体经济新优势?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就“246”万千亿级现代产业集群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单项冠军培育、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等话题纷纷建言献策,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思路、理念以及方式方法的转变,全力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抓好“一号工程” 加快数字经济人才培养
市人大代表、宁波新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徐苏涛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一场以数字化为形式、技术为手段、经济转型升级为目标的数字经济变革,已悄然发生。发展数字经济,逐渐成为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砝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变则通,不变则穷”始终是硬道理。
宁波如何抓住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发展机遇?加快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形成数字产业集群,推动科技革命再提速。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人才的培养。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宁波应学会主动拥抱变化,加强数字经济相关人才的培养,争取发展机遇。
同时,宁波市应加大高校对数字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数字宁波长期稳定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学研深入跨界合作,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宁波市行业龙头企业要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以教育转型的引路人和赋能者为角色,以深度校企合作为手段,以推进产教融合为使命,与高校共同肩负起数字宁波人才培养的重任。
让产业集群 成为高质量发展底色
市政协委员、市经信局综合调研处处长王懿栋
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高级形态,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集成载体。当前,宁波市提出打造“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正是要抓住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环节,全力提升宁波市重点优势产业竞争力和产城融合水平。
宁波市打造实体经济新优势,应聚焦重点产业,实施“246”工程要在构建“3511”产业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规模化、集群化、生态化优势产业,兼顾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不同特征分类定位和建设。
同时,聚焦重点平台与机制创新,大力提升前湾新区、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特色示范区、特色小镇等平台聚焦主导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中小微企业集聚的小微企业园和双创平台,打造一个主业突出、布局合理、协作高效的重点平台体系;建立市级统筹、市县协同的格局,创新全市产业布局、园区整合、资源要素配置等工作机制,推动实现各区县(市)、各平台差异化、协同化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优势,培育一批领军企业,逐步推动产业集群实现市场化运行。
聚专也要育新 拉长单项冠军产业链
市人大代表、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亚东
宁波工业基础雄厚。近年来,宁波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道路,一批聚焦“专精特新”的单项冠军加速崛起。截至目前,宁波已培育28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居全国第一。
单项冠军凭借长期扎根细分领域,逐渐成为细分领域的行业龙头,但由于其规模普遍较小,如想实现企业的阔步发展,同样需要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另一方面,拉长单项冠军产业链,也是宁波发挥产业优势、加快实现从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跨越、努力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的重要举措。
宁波市应优化化工区域布局,加快产业集群,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同时,加快制定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通过石化产业集群发展带动新材料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再者,建立精细化工和高新材料中试基地,为初创型企业提供大胆创新、敢于实践的平台,加速实现以高性能树脂、特种合成橡胶、功能性膜为主的技术突破。
精准帮扶 培育民营企业发展信心
市政协委员、宁波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邹炳德
当前,城市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营商环境的竞争。去年底,宁波相继推出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5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80条、降本减负新10条、金融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23条等政策举措,加上同期开展的“三服务”“三联三促”等专项服务行动,释放了党委、政府始终与企业在一起的强烈信号。
在经济运行风险、困难明显增多的当下,宁波对标世界银行标准出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系列政策文件,既为全市企业送去了一场“及时雨”,坚定了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信心,也为宁波市在全球范围内招引各类优质商务资源提供了新动力。
但在政策密集落地的同时,宁波市企业的获得感仍有待提高。因此,宁波市应加大“三服务”“三联三促”等企业服务专项行动的频率,倾听企业发展的心声。政府部门到企业调研时,不能浮在表面、流于形式,必须出实招、见实效,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实打实为企业解决问题,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同时,将企业的共性需求上升为普惠政策,让企业的获得感越来越强。
加快“亩均论英雄”改革 培育吃得少产蛋多的俊鸟
市人大代表、方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茅忠群
眼下的宁波,一场“亩均论英雄”改革,正成为地方经济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不比块头大小,而以“亩均论英雄”。粗放型外延式的增长方式,由此“腾笼换鸟”,进入更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轨道。最新的数据显示,2017年宁波市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及单位排放增加值分别达每亩53.4万元与每吨920.6万元,两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
“亩均论英雄”改革的实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于企业而言,“亩均论英雄”改革无疑是一个转变发展逻辑的“信号灯”。因此,企业应因地制宜实施精益生产,实现供应链全程的降本增效,提升集约用地水平;其次,坚持创新驱动,加大创新投入,持续迭代新品;再次,努力建设自主品牌,提升品牌给用户带来的增值效益;最后,企业应从利益员工的角度出发,凝聚内部力量,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
高质量发展 须补齐生产性服务业短板
市政协委员、宁波市市场监管局信用办主任潘玲娜
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已占全市企业的半壁江山,且份额逐年提升。但在总量蓬勃发展的背后,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平均寿命仅为3.9年,低于杭州的4.9年;科技创新方面短板明显,研发支出占主营收入的比重为0.3%,与杭州相差一个百分点;亿元主营收入的专利和商标数分别为0.7件和0.3个,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市场监管部门最新的企业年报数据反映了宁波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作为制造业的重要支撑,生产性服务业是工业的延伸与扩展,也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宁波市制造业如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亟待奋起直追。宁波应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沪甬合作协议,加强深度合作,充实知识、科技、人才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必备的生产要素。
针对生产性服务企业集聚式发展的特征,应加快培育若干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同时,加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政策支持力度,突出知识产权、标准、品牌战略作用,培育发展更多优质企业,助力宁波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加快小微企业入园 破解企业发展难题
市人大代表、宁波柯力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柯建东
在宁波,小微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数据显示,宁波市共有小微企业31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7%,以小微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GDP的60%、就业人口的75%、企业收入的52%。但与此同时,宁波小微企业大多处于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的低端,面临产业层次低、布局分散、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
新形势下,加快建设提升小微企业园,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完善产业生态,打造亩均效益高地,也有利于政府部门加强政策供给,降低小微企业成本,助力其加快向‘专精特新’方向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小微”兴则实业兴,抓小微企业就是抓宁波经济的明天。宁波市应加快小微企业入园,解决小微企业“低、散、乱”问题,推动小微企业集约、高效、规范、安全发展。同时,明确小微企业园建设的产业定位,大力支持创新型、科技型、成长型、“专精特新”企业或同步实施技术改造的小微企业优先入园。
新闻1+1
全力创建 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实体兴则经济兴。今年,宁波市将深入推进“产业争先”,坚持不懈重实体、兴实业,精准高效服务企业,提升发展先进制造,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全力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做大做强企业主体方面,今年宁波市将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全面实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5条意见和降本减负10条新政,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坚守实业、做强主业。深入实施“三联三促”企业服务专项行动,推动信息畅通、政策贯通、服务联通。加快培育千亿级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5个、“小升规”工业企业400家,新建和提升小微企业园区25个。用好上市公司稳健发展支持基金,深化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计划试点,制造业贷款增长10%以上。持续推进“凤凰行动”宁波计划,新增境内外上市和过会企业5家。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方面,今年宁波市将实施“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突出补链、延链、强链,打造绿色石化、汽车制造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培育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四大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关键基础件、智能家电等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同时,提升发展服务业优势行业,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3%左右,加快培育研发设计、高端会展、检验检测、人力资源服务等专业服务业。
加快壮大数字经济方面。今年,宁波市将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增长25%。推进数字产业化,做大做强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工业互联网等核心产业,加快发展5G商用、北斗应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前沿产业,积极培育跨境电商、新零售等新兴服务业态。加快产业数字化,引导传统产业运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模式实现数字化转型,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技改和智能化诊断全覆盖。超前布局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推动前洋E商小镇、i设计小镇、机器人智谷小镇、息壤小镇、芯港小镇等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