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镇即时报 正文

乡村转型路在脚下 衢江养猪村3年闯出三产融合发展新路

2017-11-28 08:27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许雅文 见习记者 肖淙文 通讯员 柳婧 江玥 蓝娟

  衢江区西山下村农业园区龙海蔬菜合作社迎来丰收。

  【核心提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农民就业创业作出部署。衢江区莲花镇西山下村,虽然背靠国家级现代农业观光园,却一度以传统养猪为主要产业。拆掉猪棚后,西山下人重新思考与土地的关系,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围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推动三产深度融合,乡村振兴指日可待。

  浙江在线11月2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许雅文 见习记者 肖淙文 通讯员 柳婧 江玥 蓝娟)车行至衢州衢江区北部,一片开阔平坦之地,农田和钢架大棚在视野尽头绵延展开,莲花镇西山下村随即跃入眼帘。

  衢江区,曾经是生猪调出大县,2014年前的西山下村也是个名副其实的养猪村。身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盛世莲花现代农业观光园内,眼看着园区内的城里客越来越多,村内却由于臭气熏天、污水遍地,没有名气更没有人气,西山下人一直无法分享发展的红利。

  近年来,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索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衢江以治水为突破口带动产业转型,西山下村也痛下决心,拆掉猪栏,发展现代农业,开启发展新征程。

  初冬,我们来到西山下村“问路”,针对乡村振兴发出产业方向、农民期待、乡村未来的“三问”,探究一个原本囿于传统单一产业的小村,为何在一夜之间拥有了改变的力量?

  西山下村农业园区龙海蔬菜合作社里,新鲜蔬菜等待上市。

  【产业方向】

  从养生猪到“卖风景”

  西山下村五色莲花塘前,只有荷叶在秋风中摇曳。村党支部书记余建军直呼:“你们来的不是时候。”

  余建军认为的“恰当时候”,指的是盛夏季节,莲花盛开,游客众多,熙熙攘攘。在如此场景下,讲述村庄和产业的转型故事,在务实的余建军看来,会更有说服力。

  2014年以前,西山下村的580户村民中,有300多户养猪。村民们低头养猪,对外面的世界不闻不问,似乎与己无关。而在不远处的盛世莲花现代农业观光园,却是另一番光景:26家家庭农场竞相发展生态农业,并开展观光采摘游,最多时一年的游客量达到53万人次。

  如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余建军注意到了衢江区的几个大动作——2013年,衢江区作出战略性调整,发展放心农业;2014年,为了让农村生态环境更美、产业转型步伐更快,衢江区又将打造“气养、水养、食养、药养、心养”的五养衢江作为目标。

  西山下村的出路,或许就在这里。卖掉生猪后,余建军去了德清、丽水、浦江等地,“原来农村可以这么干净,真美啊!”时至今日,余建军仍然忘不了当时外出考察内心受到的震撼。

  2014年,余建军决定在西山下村“种风景”。他投入20余万元承包了200余亩水田,种上荷花,投放一万多尾鲤鱼,将其改造成了荷花塘。当年7月,荷花开了,陆陆续续有人来观赏,中午时分,总会有游客走进附近农家询问:“哪里可以烧饭吃?”

  2015年,余建军通过竞选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同年12月,盛世莲花成为国家4A级景区。机遇就在眼前,余建军积极引导村民转型升级,结合农业园区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家乐、特色餐饮,“生态的食材、优质的空气,这不正是现在的稀缺资源吗?”余建军说。

  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向大家讲述他的见闻,讲述衢江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西山下村两委呼吁农户积极转产转业。依托莲花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二师兄家庭农场、俊涛家庭农场等一个个新型农业主体,在西山下村不断涌现,也带来了更多的产业融合发展的机会。曾经抛荒的土地,被村里重新流转起来,村集体收入也有了增长。

  衢江区盛世莲花休闲农业观光园。

  【农民期盼】

  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余彩仙从农业园区管委会骑上电瓶车,沐浴着阳光,5分钟后就回到了家。她在管委会食堂谋了一个烧饭的活儿,每个月收入1800元,烧完早上和中午两顿饭,便可以下班了。

  还有不少村民,在附近各个家庭农场打工。傍晚时分,打工的人们陆续回家,电瓶车的嗞嗞声,回家路上的欢声笑语,让小村渐渐热闹起来。

  自从搭上现代农业的快车、发展乡村旅游,西山下村的改变,不仅仅在土地的价值,更在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

  行走在村中,一个花团锦簇的美丽庭院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听闻有人来访,老板娘袁柳珍笑语盈盈地走出家门。今年,袁柳珍用老屋拆下来的旧砖瓦垒砌了小院,“不仅好看,还环保。”她说,今年决定开始做民宿生意。

  衢江区大力发展放心农业,政府和农场主们力争通过原生态种植、标准化生产、二维码追溯,为农产品贴上从田地到餐桌全流程的“放心”标签。如今,这里的1600多家家庭农场掀起了追逐“放心农业”的浪潮,农产品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农民便将农业与城市需求连接得更为紧密,生态种植成为内化于心的行动。

  在二师兄家庭农场的一片开阔台地上,老板王招富匆匆赶来,梳着大背头,穿着锃亮的皮鞋。他是西山下村村民,也曾经是养猪户。

  当别人还在观望踟蹰时,王招富较早迈出了转型的步伐,做起了现代农业。“老百姓拆了猪栏,向政府要政策、要资金、要技术。”王招富说,其实政策早已落地,如莲花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的目标之一,便是成为农业创业创新的孵化器。

  2014年,王招富开始筹建二师兄家庭农场,占地150亩,主要种植猕猴桃,还种植了火龙果和桑葚,专门用于观光采摘。

  年逾50岁的王招富,是个半路出家的“农民”,但是谈起怎么种出好吃的猕猴桃,他滔滔不绝地说起一系列专业名词。

  做现代农业,不能做一个“五谷不分”的老板,自己也要懂技术,这是王招富的体会。而现代农业离不开配农药、剪果树、施化肥等专业知识,文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上不去,就谈不上效益。王招富并不气馁,他重新拿起了书本,一有时间就学习,自己成了草根农业专家。

  现在,猕猴桃已经采摘完毕,田地里杂草很多,王招富告诉记者,因为整个农场都禁用除草剂,只采取人工割草,王招富还坚持使用生物菌肥,改良板结土壤。“土壤好,种出的果实自然品质好。”王招富用行动,爱护着脚下的这片土地。

  今年,王招富用自己的积蓄和银行贷款,先后投入了500万元对农场内的水池、游步道进行升级改造,开发了鱼塘垂钓区,儿童游乐区,西山下村有了本村村民打造的现代农业观光园。

编辑:徐光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