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中心镇

过年,去萧山河上看“板凳龙灯”

2018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网络PK

2015-02-13 09:07:58 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记者 朱伊丽 

 

  #!time!#在萧山河上镇,“舞板龙”是一桩有上千年历史的民间风俗。去年12月,河上龙灯胜会更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而龙灯胜会,最出名的就是板龙舞。

  记者了解到,今年的龙灯胜会将从年初八开始,年十七化灯,历时整整10天,共将有300余人参与到“板凳龙灯”的舞龙队伍中来。

  板龙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关于板龙的传说众说纷纭。一种是相传在唐代贞观年间,玉帝为了惩罚李世民夺位登基,让洛阳大旱三年,这使得老百姓苦不堪言。当时住在洛阳城外泾河中的老龙王,为了承救天下众生,违背天条,私自行雨,天降甘露,让黎民百姓度过一劫。玉帝得知真相后大怒,将泾河老龙斩成数段解恨。李世民在百姓们的恳求下,颁令每年正月,用接龙段(身)的方式,舞动龙灯,超度老龙。后来随着南宋的南迁,迎龙灯的风俗也传到江南。

  在河上当地,“板龙”又有一种更接地气的说法。河上龙灯胜会起源于南宋绍兴二十九年,据传,河上镇舞龙习俗与纪念广福寺有关。广福寺是河上镇里谢村(现名里都村)的一座寺庙,为了救济当地百姓,广福寺和尚将豆腐、果蔬运至永兴河边上开店贸易,施舍众生,当地百姓为了感恩,广福寺保存至今,而里都村舞龙的历史一直流传着。

  如今,河上龙灯胜会的仪式程序主要包括开光大典、出灯、闹元宵、化灯四个过程。而舞龙场面以元宵夜最为盛大,又以正月十七最为壮观——十七是化灯日,龙灯要被架到河滩上,烧成灰烬。那时,飞龙上天,会庇佑村落和村中的人。

  板龙舞,村村有特色

  河上镇各村落板龙舞各具特色,如溪头村(老龙)、朱家村(二龙)、伟民村(三龙)、里都村(青龙)、凤坞村(黄须龙)、下门村(红须龙)、江家桥自然村(带子龙)等。过去,河上各个村都曾独立制作板龙,参与灯会演出。

  “板凳龙”的龙身是利用了普通的板凳,再由类似榫铆结构连接,下部穿出一根木棍当把手。板凳上装饰着半圆形的龙身,另外还有不少诸如元宝、鲜花、动物等等表示吉祥的饰物。最抓人眼球的是高高耸起的龙头,上面缀满五颜六色的亮片,真是栩栩如生。

  据河上龙灯会的负责人、溪头村傅书记介绍,河上“板龙”的龙头、龙尾由民间组织“老龙胜会”制扎——龙头有2米多高,50多公斤重,造型十分精致复杂,由镇里的几位民间艺人、能工巧匠的精心扎制;龙身部分(龙段)按统一尺寸由各村参加者精制彩扎,各显其艺,扎好后安装在2米来长,30公分宽的上百块木板上连接起来。

  每到年关前半个月左右,几个村的村民就会凑份子买材料开始制作,待过了正月初五后就开始舞龙。河上镇溪头村73岁的傅康云大伯从解放前就开始舞龙灯了,现在年纪大了,扛龙灯有点吃力,可是舞灯的经验可谓丰富。“每一杆的分量可都不轻,没技术,舞不起来的。”傅大伯告诉记者。

  舞龙时,舞龙队伍以三支高照和三匹彩扎高头大马领先,再配上腰鼓队锣鼓队,数百位壮实青年肩上扛着几百米的龙身,在引领者手上的“龙珠”指挥下,合着粗犷的锣鼓节奏,引龙逗珠,逗龙游舞。只见”板龙”一会龙身紧绕,一会儿龙尾大摔,连接龙身的木板在舞者肩上“嘎嘎”直响,场面相当惊险剌激。

   让孩子们舞得更远

  然而,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板凳龙舞也面临着存亡危机,众多灯艺制作技艺面临失传。目前板龙舞主要分布在河上镇的溪头村、朱家村、伟民村和长春社区,并以溪头村为主。

  近几年,“河上龙灯”也成为了一张展示河上古镇千年文化沉淀的金名片,不仅在制作上更加精制完美,而且在宣传、传承上也是不遗余力。去年12月,国务院正式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萧山“非遗”项目——河上龙灯胜会入选其中。

  此外,河上镇还制订了传承人保护计划,并在河上镇中心学校建立传承基地,让孩子们从小汲取这民俗文化的精华,让这迎龙灯的风俗在孩子们稚嫩的手上代代传承。

编辑:王铮铮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